数控机床是发展智能制造的基础,高端数控机床是事关产业基础高级化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据我国国民经济“九五”计划至“十四五”规划,国家对数控机床行业的支持政策经历了从“改进机床质量”到“重视数控机床”再到“大力发展高端数控机床”的变化。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统计,2021年1-6月,协会重点联系企业中金属切削机床新增订单同比增长41%;在手订单增长20.6%;产量增长30.7%;营收增长50.7%;利润总额15.5亿元。随着下游新能源汽车、电子设备、航空航天等市场的不断扩大,数控机床市场未来增长可期。

  2021年,东莞市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提出了建立国际一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的目标,明确大力培育发展工业母机、智能机床等专用设备,加快高端数控机床关键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并列举了十大任务和措施。

  目前,我市涌现出了一批如创世纪、润星、埃弗米等数控机床优势企业,聚集了模具制造、3C电子、半导体等上下游产业链,具备一定的产业链优势。据央视财经报道,我市机床企业埃弗米的订单排到了2022年3月份。

  但是,我市高端数控机床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不小挑战。一是生产研发资金缺乏。高端数控机床技术难度大、研发成本高、研发建设投资重且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导致各界资本对相关企业关注度不高,中小企业尤其缺乏资金的“精准灌溉”;二是产业链衔接性不强。东莞市高端数控机床产业链生态尚待完善,尤其是在数控系统、关键零部件等重要领域尚缺乏标杆性企业。三是人才欠缺。高端人才欠缺和产业骨干力量不足限制了行业的发展。
建    议:
  1.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规范,引导行业有序发展。行业协会在行业的良性、公平和规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企业与政府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纽带。当前我市有东莞市智能制造产业协会和东莞机械行业协会等,建议政府加强指导以引导协会进一步发挥作用;或者指导数控机床行业成立“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东莞分会”,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引导高端数控机床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2.加强政府的市场引导作用,加快建立研发创新平台和体系,助力行业攻坚核心技术。当前,国内的高端数控机床和核心零部件主要依靠进口,国内行业大而不强,长期处在产业链中低端。而在技术攻关方面,主要依靠企业的带动能力较弱。建议政府加快建立有如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等的科研机构,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在产学研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引导企业加大在军工、航天航空和新能源汽车结构件等行业应用的研发力度。同时,建议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成果转化和首台(套)设备等的补贴奖励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企业研发动力,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优势。

  3.疏通生产要素市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在土地(空间)要素方面,除创新产业供房方式和产业用地政策外,建议政府加大对优质企业投资的地价优惠力度,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在金融扶持方面,建议进一步扩大产业基金规模,创新金融扶持模式,如探索在消费端反向支持供给端的可行性等;同时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和扶持力度。在人才招引方面,建议打造多层次、全方位的招引体系,在招引高端人才的同时也要夯实产业工人等骨干力量队伍建设;同时也要加快建设教育、医疗、住房、生活等配套工程,以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4.打造产业集群,推广行业试点示范应用,形成良好的产业链生态圈。建议政府加强与省内各市的交流合作,根据自身特色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核心零部件头部供应商,在省内形成产业大集群,发挥规模效应;同时建议政府引导我市自主研发生产的高端数控机床设备在本市电子信息等行业的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创造行业需求,进一步推动行业壮大发展。

提案者: 孔天舒

孔天舒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进一步支持我市高端数控机床行业发展壮大的建议》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引导行业有序发展
我市积极培育发展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在每年的“广东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博览会”,我局都组织相关行业协会发动会员企业参展参会,搭建行业的交流合作平台,展示企业最新产品成果,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密切沟通联系东莞市机械行业协会、东莞市数控装备行业协会、东莞市智能制造产业协会等,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行业调研工作,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支持协会举办不同类型的研讨会、论坛等活动,大力宣贯国家、省和市支持发展装备制造产业的政策举措,帮助企业用好用足扶持措施。
二、关于建立研发创新平台和体系
我市大力推动研发创新平台和体系建设,在政策扶持方面,印发了《东莞市研发机构建设资助管理办法》(东科〔2021〕57号),对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根据绩效评估结果进行奖励,对获得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市财政一次性奖励不超过40万元。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巨资建设了全球第四台散列中子源,建设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基础研究平台;在工程化研究方面,先后引进机械学科在全国排名领先的华中科技大学建设了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创办了广东省机器人领域唯一冠以“省”字头的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与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联合建设了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另外还引进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等机构建设了一批工程化研究平台。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也被列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创新中心分中心,重点围绕智能制造及装备开展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在成果产业化方面,建设了一批装备产业化基地和孵化园区,包括谢岗高端装备产业基地、松山湖东部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等产业基地,松湖智谷、中集智谷、光大we谷、天安数码、华科城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三、关于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我市大力整合各生产要素资源,全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在土地要素方面。规划建设了谢岗高端装备产业基地、松山湖东部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水乡新能源产业基地等装备集聚区,在沙田镇引进了东莞市创群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精密数控机床产业化项目,此外还在引进数控系统、力传感器等核心器件供应商,完善东莞的装备产业链。同时,针对急需发展的龙头企业,想法设法解决企业发展空间问题,先后解决的拓斯达、奥普特、鼎泰、东博等一批企业的发展用地问题。在金融支持方面。我市按照省市战略性产业集群工作部署,加大对重点企业融资支持,与东莞建行签署框架协议,推动5年内提供不少于5000亿元综合融资服务支持,同时,2021年,推动6家合作银行累计为企业新增融资1342.95亿元,支持企业数排名全省第三,融资金额排名全省第二。在人才支持方面。加快制定出台新一轮科技人才政策,进一步完善我市人才引进、培育、服务的工作体系。加强莞港澳科技人才交流对接,推动粤澳科技创新联合资助地市联动项目的报批工作。优化外国人才服务和审批工作,优化业务审批流程,提高外国专来莞便捷度。组织召开松山湖科学会议系列活动,推动院士专家成果与我市产业、企业的交流对接。
四、关于打造产业集群
在集群培育方面。2020年,东莞与广州、深圳、佛山四市联合以“广东省广深佛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为主题,参加第二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工作,并顺利通过了集群初赛、决赛,于2021年3月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加强四市产业合作,推动集群发展,建立了合作机制,组建“广东省广深佛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采取“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定期召开讨论研究会议,统筹推进广深佛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的建设工作。在工作机制方面。建立了“企莞家”系统,搭建了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渠道,基本做到企业需求一站式解决。另外还建立了市领导对口联系工作机制,对于核心镇街及龙头企业,建立市领导对接渠道,全方位解决企业发展的问题。在企业培育方面。继续深入实施“倍增计划”,加强对试点企业的跟踪服务,努力促进企业倍增发展。积极推动装备企业向“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等方向发展,走特色化创新发展道路。建立“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精准服务推动企业“升规”上台阶。
五、下来工作计划
(一)全面推动装备工业数字化发展。以市政府“一号文”为契机,厘清我市高端装备企业转型面临的核心技术短板,结合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应用5G网络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加强与工业母机、机器人等领域深度融合,推动全市高端装备企业数字化水平提升,着力打造我国装备工业数字化发展标杆。
(二)全力推进核心领域高端化提升。强化高端数控机床主轴、丝杠、导轨、高端数控系统、高精度机械加工功能部件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突破高精度立卧式加工中心、超精密车削中心、高精度复合磨床、高速五轴激光加工机床等高档数控机床相关技术,开展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分析技术、关键功能部件研发技术、关键制造工艺、检测工艺等技术攻关。
(三)继续加强政策扶持。统筹好现有财政资金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及应用示范工作、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开展机器视觉智能技术研究,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智能机器人产业深度融合。鼓励与国内外机器人领军企业在产业、创新、人才、教育等领域加强合作交流,促进各类要素高效流动。
(四)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支持行业企业针对新技术、新产品进行外延式并购,整合上下游产业资源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培育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鼓励核心零部件企业在细分领域深耕,力争进入重点企业供应链。
(五)加快支撑能力建设。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系统集成、中试验证和检测认证等,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相关领域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支持机骨干企业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支持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健全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鼓励建设众创空间、专业孵化器、加速器、技术创新联盟等孵化载体,支撑初创企业发展。
专此答复。

领导签字:肖必良
承办人姓名:湛得安
联系电话:15992883588

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二二年六月二十三日

办理单位: 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