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二○三五年要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广东省强调要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和旅游强省,东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全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当前,东莞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市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已进入多元化、品质化新阶段,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差异性大、基层发展不均衡不全面的问题仍较突出。如何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市民群众共享多元公共文化生活,是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举措和重要标尺。

  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速、不断完善,但基层乡镇一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然比较滞后,普遍存在设施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面向基层的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由于缺乏统筹协调和统一规划,乡镇一级公共文化资源难以有效整合,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等问题普遍存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功能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服务效能低等问题仍较突出。一是文化阵地建设不足,利用率不高。因财力有限,乡镇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明显不足,文化阵地建设仍不符合标准、部分文化设施被占用的情况仍然存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二是文化人才缺乏,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乡镇文化专干人员经常身兼数职,投入文化工作的有效时间和精力较少,工作专业性缺乏,导致面向基层的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三是社会化参与程度较低。乡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站)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依靠镇政府和村级,社会化程度不高,需要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来加快推进。
建    议:
  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税收制度等体制机制,鼓励和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全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均衡合理布局,提高利用率。加强全市住宅小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在各小区楼盘中增加预留足够公共空间打造文化活动阵地,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是探索建设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综合服务平台,精准链接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和人才资源,实施统一调度、整体作战、精准服务,打造“文化共建、资源共通、多方共治、成果共享”的基层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让市民群众主动参与公共文化生活中来。

  三是结合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打造东莞三大城市副中心的要求,加快将三个大城市副中心打造成区域文化中心,加大政策、资金和资源的支持和倾斜,优先支持三大副中心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三大副中心作为区域文化中心带动片区文化建设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四是打造高质量东莞“文化菜单”和高品质文化服务“中央厨房”,根据基层乡镇需求,采取线上+线下融合方式,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精准送“菜”,加大送“菜”下乡力度,让更多优质公共文化资源下沉基层,让基层群众共享文化“大餐”。

  五是依托我市丰富的文旅资源,组织专业团队加大对基层各镇街文创产品及旅游商品的深度挖掘和开发指导,创建一批高品质、有特色的东莞文创IP,打造东莞文旅融合发展新阵地。

  六是加强基层文化管理员管理及配备,加大政策和待遇保障力度,完善基层文化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加强基层文化专干业务培训,大力发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夯实人才和人力资源保障。

提案者: 香晓棠

香晓棠委员:
您提出的提案《关于共享多元公共文化生活的建议》(第20220164号)已收悉。经综合市住建局及我局职能,现答复如下:
一、探索规划建设城市文化新地标
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规划建设市博物馆新馆、东莞第二图书馆、石龙中国举重博物馆等现代文化设施,打造新时代城市文化标杆。响应全市六大片区统筹发展战略与城市空间整体规划,推动重大文体设施协同化、差异化布局,以现行的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体系为基础,新增片区级公共文化设施,通过合作共建、片区共享的方式,统筹规划建设一批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区域性高品质的文化设施,整体提升片区文化设施服务的档次和水平。优化空间格局,按照“中心引领、片区协同、多点开花”的格局构建现代文化设施网络。逐步探索以聚焦市级为核心引领,增强六大片区服务辐射能级,深化跨区域多领域合作,提升城市“品质”,最终构建成为“中心引领、片区协同、多点开花”的现代文化设施网络。
二、跨界整合资源打造“东莞礼物”项目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原则,整合政府和企业多方力量,整合转化非遗文创、特色食品、都市潮玩、科技酷品等资源,打造“东莞礼物”项目。目前拟定了首批“东莞礼物”初步清单,产品涵盖了文化创意、工业制造、传统食品、时尚潮玩等系列共40多件精品礼物。同时,精心挖掘各市属文博场馆的馆藏特色与主题特征,推出不同主题的系列文创礼品,创造出更多承载东莞城市文化和民俗文化、广受群众喜爱的“东莞礼物”产品。
三、引导培育优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服务
依托公共文化服务社会组织孵化中心,通过资金补贴、场地支持、项目合作、精品创作、培训辅导等方式,加快推动社会主体专业化发展。2021年筛选并精准培育300多个公共文化服务社会组织,在场馆阵地、活动策划、品牌建设、项目实践及宣传推广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2022年开展东莞“优享文化年”系列活动,联动市、镇、村三级,充分整合社会资源,通过社群点单、因需策划的方式,让公共文化服务精准触达高层次人才、产业工人、青少年、城市长者等群体。通过全力调动社会大众力量群策群力,在打造文化品牌过程中,不但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企业品牌,而且让重点服务群体在广泛参与、深度体验中品味东莞文化、提升生活品质,同时通过活动沉淀文化社群,让公共文化服务更为精准。通过层层推荐考评,遴选出合格、优质的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还下拨市镇两级共1075万元的补助经费,进一步赋能公共文化空间、共建公共文化活动、激活公共文化团队、推广公共文化产品,广泛发动了各社会主体利用各自场馆、空间、品牌、产品、服务等资源开展了全年共2601场活动,受惠210万人次,为群众提供优质、精准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精准送“菜”,创新丰富了公共文化供给。
四、盘活住宅小区资源拓展公共文化空间
完善住宅小区公共文化配套,增加公共文化活动场地,督促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会同开发商完善小区规章制度,以便民、实用、安全为宗旨,三方通力合作,充分利用未被合理利用的小区公共区间,增加公共文化活动场地,完善新型居民小区公共文化配套。对已建设完成的公共文化场所进行多项文化赋能,实现“一场多用”,最大程度地实现其人文价值,进一步地丰富居民公共文化生活,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人才队伍
一方面,文旅服务队伍规模不断增长。先后成立了市文化志愿者服务总队、各镇街服务队、各市属公益文化场馆服务点以及各类志愿者兴趣小组。同时,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吸收、扶持民乐队、戏曲队等各类文化业余团队,不断扩大服务团队,截至2021年底,已有注册文化志愿者4.3万人,文化志愿者服务组织及社团405个,全市累计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20688个,志愿服务时长超过322万小时,形成了覆盖全市、运行序的文旅志愿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全市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工作水平。
另一方面,加强文化管理员队伍管理。2019年出台印发《东莞市文化管理员管理办法》,健全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聘用、管理、培训、激励机制,为保障我市文化人才健康发展新添一项重点政策。结合全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工作,进一步健全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和旅游志愿者组织体系,提升服务质量。探索提高文化人才队伍的工资待遇,加强文化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
六、下一步计划
一是加大对住宅小区居民的宣传引导。指导物业服务企业大力开展小区公共文化生活建设宣传以及爱护小区公共文化设施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广大业主朋友积极参与到完善新型居民小区公共文化配套的建设中,提高广大居民参与度,提高主人翁意识,爱护小区的公共文化配套设施。同时,在开展群众性的公共文化活动中,用好红色资源,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通过多种住宅小区党建模式,由热心的党员居民与物业服务企业共同商议组织多种寓教于乐的文化、体育活动,提高红色传承文化生活水平。
二是探索出台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实国家、省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积极迎接东莞建设“双万”城市新起点、新赛道、新格局,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创新驱动,努力推动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引领东莞文化不断焕发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为东莞在万亿GDP、千万人口城市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三是筹备深化开展“东莞礼物”项目。计划举办一次“东莞礼物”产品征集活动,更好地发动和吸引一批知名品牌或精美礼品设计生产企业积极参与,进一步充实“东莞礼物”产品资源库和清单,并以此为契机形成常态化征集渠道,开展常态化遴选工作,努力发掘和创造更多承载东莞城市文化和民俗文化、广受群众喜爱的“东莞礼物”产品。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2年6月24日

(联系人及电话:蔡婷婷 22837041)

办理单位: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住建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