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东莞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东莞有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新材料产业重要策源地,新材料行业的先进基础材料和前沿新材料都在东莞具有深厚的基础,到2025年底将成为超过两千亿产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散裂中子源和松山湖材料室作为我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研究平台,为前沿新材料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基础,通过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推进和建设,相关政策文件的配套等一系列的措施,将为东莞在新材料技术攻克卡脖子问题、行业规模扩大、形成产业集聚等方面积蓄力量。
一、东莞新材料总体现状
近年来我市新材料制造业快速发展,规上新材料企业2223家,已经成为仅次于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的第三大产业。2015-2019年间我市新材料领域高企数量从169家增长到1359家,五年间增长了7倍多,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68.4%,
在新材料的研究领域,广东省材料实验室聚焦于结构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量子材料、材料理论和计算几大突破性研究方向;散裂中子源完成了众多高校院所及企业的委托课题500多项,在新型储氢材料、新型超导材料、高强钢、太阳能电池薄膜等应用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二、存在问题
(一)关键龙头企业存在技术瓶颈,对外依赖度高。
以长安机器视觉产业调研情况来看,机器视觉产业上游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依赖国外进口。比如以生产制造镜头为主的上市企业,其生产塑料镜头所需要的原材料也大部分来自于日本进口。
(二)产业集聚度不高,园区载体不强。
园区载体相对分散未能形成集聚。园区定位缺乏辨识度,主体方向不清晰,空间受限情况明显。有上市等良好前景的企业倾向于自购工业用地和厂房。如光电企业需要建设新型光学材料工业园,用于生产增光膜,摆脱对境外原料进口的依赖,但是在长安等地相对产业集聚度强的区域已经几乎完全无地可提供,但整体规划的新材料产业基地的细分领域仍不清晰,全市的产业流动仍属于无序状态。
(三)解决新材料产业发展关键问题的政策设计有待提升。
阻碍新材料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环保问题。环保要求与新材料行业的发展无法找到平衡是目前新材料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建 议:
一、找准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推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加速新材料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科技项目的引进,推动产业链龙头企业落地。同时依托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引进研究开发、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等服务机构集聚。聚焦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等前沿新材料的技术引领,突出新型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的创新赋能,扩大高性能工程塑料、高温合金等先进基础材料的规模效应,打造新材料领域科研、企业、人才、服务集聚的高地。
二、面向科技自立自强,提高产业核心攻关能力
重视高端原材料的创新生态培育。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公共技术平台,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和共性技术供给。组建新材料企业创新联合体,形成龙头企业出需求,通过定向委托或揭榜挂帅组织上下游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解决技术难题的组织形式。发挥新材料技术创新联盟、专业服务机构等的创新链接作用,组织新材料领域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对接活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三、围绕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打造产业创新示范空间
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是我市推动新材料行业壮大的重要措施。强化基地对周边镇街的牵引带动作用,推动企石、大朗等有新材料基础的镇街与基地形成联动拓展,扩大基地国内外的品牌影响力。加强政策设计,针对性地制定“一行一策”,如磁性电子材料、硅胶高分子材料的解决方案。统筹协调解决环保指标、环保设施等共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