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东莞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东莞有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新材料产业重要策源地,新材料行业的先进基础材料和前沿新材料都在东莞具有深厚的基础,到2025年底将成为超过两千亿产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散裂中子源和松山湖材料室作为我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研究平台,为前沿新材料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基础,通过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推进和建设,相关政策文件的配套等一系列的措施,将为东莞在新材料技术攻克卡脖子问题、行业规模扩大、形成产业集聚等方面积蓄力量。
  一、东莞新材料总体现状
  近年来我市新材料制造业快速发展,规上新材料企业2223家,已经成为仅次于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的第三大产业。2015-2019年间我市新材料领域高企数量从169家增长到1359家,五年间增长了7倍多,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68.4%,
  在新材料的研究领域,广东省材料实验室聚焦于结构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量子材料、材料理论和计算几大突破性研究方向;散裂中子源完成了众多高校院所及企业的委托课题500多项,在新型储氢材料、新型超导材料、高强钢、太阳能电池薄膜等应用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二、存在问题
  (一)关键龙头企业存在技术瓶颈,对外依赖度高。
  以长安机器视觉产业调研情况来看,机器视觉产业上游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依赖国外进口。比如以生产制造镜头为主的上市企业,其生产塑料镜头所需要的原材料也大部分来自于日本进口。
  (二)产业集聚度不高,园区载体不强。
  园区载体相对分散未能形成集聚。园区定位缺乏辨识度,主体方向不清晰,空间受限情况明显。有上市等良好前景的企业倾向于自购工业用地和厂房。如光电企业需要建设新型光学材料工业园,用于生产增光膜,摆脱对境外原料进口的依赖,但是在长安等地相对产业集聚度强的区域已经几乎完全无地可提供,但整体规划的新材料产业基地的细分领域仍不清晰,全市的产业流动仍属于无序状态。
  (三)解决新材料产业发展关键问题的政策设计有待提升。
  阻碍新材料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环保问题。环保要求与新材料行业的发展无法找到平衡是目前新材料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建    议:
  一、找准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推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加速新材料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科技项目的引进,推动产业链龙头企业落地。同时依托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引进研究开发、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等服务机构集聚。聚焦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等前沿新材料的技术引领,突出新型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的创新赋能,扩大高性能工程塑料、高温合金等先进基础材料的规模效应,打造新材料领域科研、企业、人才、服务集聚的高地。
  二、面向科技自立自强,提高产业核心攻关能力
  重视高端原材料的创新生态培育。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公共技术平台,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和共性技术供给。组建新材料企业创新联合体,形成龙头企业出需求,通过定向委托或揭榜挂帅组织上下游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解决技术难题的组织形式。发挥新材料技术创新联盟、专业服务机构等的创新链接作用,组织新材料领域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对接活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三、围绕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打造产业创新示范空间
  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是我市推动新材料行业壮大的重要措施。强化基地对周边镇街的牵引带动作用,推动企石、大朗等有新材料基础的镇街与基地形成联动拓展,扩大基地国内外的品牌影响力。加强政策设计,针对性地制定“一行一策”,如磁性电子材料、硅胶高分子材料的解决方案。统筹协调解决环保指标、环保设施等共性问题。

提案者: 邹润榕

邹润榕委员:

  感谢您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培育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提案收悉。经综合市工信局等意见,现答复如下:

  市科技、工信等部门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引领,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结合省“双十”产业布局,大力推动我市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产业布局规划、平台载体建设、重点领域突破、项目人才引进等方面全方位发力,具体进展主要有:

  一、加强统筹谋划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新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将以先进材料为立足点,推动我市基础较好的化工材料向先进材料领域转型升级发展,通过强链补链延链不断增强先进战略材料对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依托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和前沿平台,加快前沿新材料布局,为产业高端化发展提供底层技术支撑。力争到 2025 年,我市新材料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规模达到1700亿元。同时市科技部门正牵头制定《东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我市新材料产业重点方向和空间布局。

  二、推动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持续推动企业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核心力量,推动企业制订和实施长期发展战略、整合内外资源、统筹管理技术创新活动,促进企业从事重大技术研究开发、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目前我市新材料领域已建有上百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今年起,市科技部门开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绩效评估,进一步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打造高质量研发平台。二是推动行业创新型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企业积极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取向,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创新资源和载体,完成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各环节的活动,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前期成功争取广东省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及器件创新中心获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今年将继续努力,努力争取更多企业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

  三、打造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我市于2021年启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其中新材料产业基地总规划面积10561亩,包括东部工业园全部区域9236亩和松山湖生态园的4个片区1325亩,将依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重点发展新型显示、第三代半导体等电子信息产业关键材料、新型能源材料和前沿新材料,是松山湖打造新经济新产业策源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的重要抓手和强大引擎。

  目前该基地已按照产城融合原则,编制了基地空间规划。制定了《关于推动东莞新材料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成功举办2021年基地招商大会,对接了一批意向落户基地的项目,成功引进光大半导体、信濠光电、银禧、凯金、三菱等重大项目;打造低成本空间约3万平方米;已将基金总规模10亿元的松山湖天使投资基金纳入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正在谋划设立松山湖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

  四、推动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持续推动企业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核心力量,推动企业制订和实施长期发展战略、整合内外资源、统筹管理技术创新活动,促进企业从事重大技术研究开发、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目前我市新材料领域已建有上百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今年起,市科技部门开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绩效评估,进一步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打造高质量研发平台。二是推动行业创新型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企业积极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取向,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创新资源和载体,完成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各环节的活动,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前期成功争取广东省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及器件创新中心获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今年将继续努力,努力争取更多企业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

  五、建设新材料领域科研核心引擎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广东省材料科学与技术省实验室。我市大力推动实验室发展,打造新材料领域科研核心引擎。截止2021年底,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总人员规模达998人,包括两院院士8人,海外高层次人才40人;全职人员有568人,其中博士学历及以上150人;实验室建成了材料制备及表征平台、中子科学平台、微加工与器件平台、材料计算与数据库平台和大湾区电镜中心共五个公共技术平台,固定资产价值近10亿元;实验室已承担和参与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等纵向项目122项,项目总经费约5.86亿元;研究成果先后入选国家科技部评选的“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科协评选的“2020年中国十大重大技术进展”。

  六、下来工作计划

  下来,市有关部门将持续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我市新材料产业“十四五”期间再上新台阶。

  一是出台《东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在现有基础上规划布局未来我市新材料产业核心、科技核心,规划一批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明确发展路径、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

  二是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推动我市企业和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合作,打造创新联合体,联合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掌握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二是推动我市新材料企业强化创新能力。优化我市企业研发机构布局,推动鼓励新材料企业申报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对发展良好的研发机构给予奖励,鼓励企业和高校院所共建联合工程中心、创新研究中心等。

  四是推动大装置大平台建设。推动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研资源开放共享,继续推进科研团队和高端人才引进,做好研究所联合培养服务工作。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您一如既往支持东莞科技创新,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我市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

  特此回复。

  领导签字:

  承办人姓名:陈珺

  联系电话:22831317

  东莞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6月30日

办理单位: 科技局,大朗镇,企石镇,发展和改革局,市工信局,商务局,松山湖管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