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国新材料产业产值超过5.8万亿元,约占全世界生产规模的30%,在部分金属功能材料、前沿新材料领域取得了优势地为,但与欧美日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20年东莞市新材料产业产值超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超300亿元。全市涉及新材料领域规模以上企业超1000家,专业新材料公司46家,入选国家级小巨人新材料公司15家,上市公司5家。东莞新材料产业主要集中在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领域。新材料部分前沿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我市在新材料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科研体系,具有较强的技术支撑能力。
        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高端关键材料高度依赖进口,关键材料受制于人;二是东莞新材料企业大多规模小、技术积累薄弱,大多集中在产业链中低端环节,产品附加值低;三是不同于新材料发展领先的其他城市,东莞缺乏新材料产业专项发展规划,没有立足于新材料产业客观要求和我市优势条件进行差异化的专项规划;四是缺乏专业的新材料产业园区、企业、科技研发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建    议:
  鉴于此,东莞市应当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与东莞产业需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通过精准规划新材料重点发展方向和梯度培育、整合与吸纳创新资源,促进本市在新材料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精准规划新材料发展方向、加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立足于东莞产业优势,以现有市场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为导向,精准规划新材料重点方向,并按产业发展市场与技术成熟度进行梯度培育。整合科研院所、企业中心力量,建设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攻关的联合创新平台;加强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动,推进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创新;支持产业园区、新材料代表性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专业化联合研究院和孵化器平台;推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科技数据库等资源开放共享,降低创新创业成本,提高新材料研发效率。
        二、做大做强金属材料与化工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聚烯烃,比如高强管道树脂、加氢等高端石油树脂、高压线缆树脂等高端专用树脂,以满足建筑材料需求。发展聚碳酸酯、聚酰胺、聚甲基丙烯酸酯、等工程塑料,以满足家用电器、手机、家具制造等领域的材料需求。发展有机氟硅橡胶、液体硅橡胶等以满足家具、工程建筑材料等领域的需求。发展高性能、高精度、耐磨、耐腐蚀等新型金属材料,以满足高端装备、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先进轨道交通等需求。
        三、瞄准与培育前沿新材料。瞄准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与产业革命,提前做好前沿新材料布局,引导并聚合一切创新资源做好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并对新研发的成果进行有效地知识产权保护。重点培育记忆合金、应变电阻合金、纳米智能流体、智能高分子材料、智能红外线隐身材料;重点突破高温合金、铝合金、高性能陶瓷、碳纤维增强尼龙等材料。
       四、加强新材料领域人才培养与引进。推进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高校、科研院所在东莞设立新材料领域硕士和博士培养点、博士后流动站等人才培养平台,聚集新材料领域青年拔尖人才。推进东莞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提升东莞理工学院在新材料人才培养方面的能力;依托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引才渠道和创新平台作用,大力引进新材料领域领军人才及其团队。

提案者: 民进市委会

民进市委会:

  感谢贵委会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贵委会提出的关于“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促进我市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 提案收悉。经综合市工信局等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市科技、工信等部门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引领,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结合省“双十”产业布局,大力推动我市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产业布局规划、平台载体建设、重点领域突破、项目人才引进等方面全方位发力,具体进展主要有:

  一、推动关键材料产业化

  为加快推动关键材料国产化产业化,我市积极推动企业加快核心技术研发突破,依托国家级智能移动终端集群,专项支持新材料企业开展技术攻关,重点围绕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链技术短板问题,在 5G 移动通讯 PCT 基介电复合材料、5G 高效 PCT 基天线材料、5G 通讯用高频覆铜板研发、3D 曲面玻璃屏和陶瓷精密构件研制、mini/microLED 显示模组制造、逻辑存储芯片分装和高能量密度及快充锂电池等技术上进行攻关,各实体项目均已完成各项阶段性技术指标,项目期间申请发明专利 112 件,实用新型 57 件,开发新产品 26 种,引进技术人才 179 人。同时,2021年成功推荐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G 用高频高速覆铜板的开发及产业化”项目纳入 2022 年省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支持电子信息产业方向项目库。该项目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刚性板)和国际首创水平(柔性板),刚性产品完全替代或超出美国 Rogers 等同类产品水平;柔性产品为国际首创技术,技术水平超越了日本松下 LCP产品,为国际领先水平,产品已在生益电子、华为、VIVO 等客户应用或认证,为 5G 战略和下一步车联网、物联网实施工程提供保障和关键材料支撑。

  二、狠抓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一是持续推动企业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核心力量,推动企业制订和实施长期发展战略、整合内外资源、统筹管理技术创新活动,促进企业从事重大技术研究开发、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目前我市新材料领域已建有上百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今年起,市科技部门开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绩效评估,进一步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打造高质量研发平台。二是推动行业创新型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企业积极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取向,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创新资源和载体,完成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各环节的活动,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前期成功争取广东省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及器件创新中心获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今年将继续努力,争取更多企业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

  三、加强先进有色金属和化工材料集聚区建设

  加强我市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和先进化工材料集聚区建设,包括立沙岛精细化工园区、常平和樟木头特种塑胶材料集聚区、银瓶先进金属材料集聚区。其中银瓶先进金属材料集聚区,重点发展轻质合金材料、硬质合金材料和高温合金材料。立沙岛精细化工园区、常平和樟木头特种塑胶材料集聚区重点发展有机硅材料、聚氨酯、高性能特种工程塑料、功能涂料、特种胶粘剂、高端塑胶助剂等先进化工材料,推动传统化工材料向绿色化工、功能化工、智能化工转型。

  四、加强培育系列前沿新材料

  深挖四大新材料发展潜力,包括先进半导体材料、先进陶瓷材料、非晶合金材料和生物医用材料。其中先进半导体材料方向重点发展蓝宝石、氮化镓、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打造衬底、外延、功率器件、封装测试的第三代半导体完整产业链。先进陶瓷材料方向重点发展电子陶瓷、热功能陶瓷、光功能陶瓷、生物陶瓷、化学陶瓷等先进陶瓷材料。推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研究院与我市龙头电子企业合作,突破功能陶瓷的纳米化技术,开发集成化、轻薄化、微型化和智慧化的新型电子元器件产品。非晶合金材料方向重点发展非晶带材、非晶块体、非晶涂层。生物医用材料方向重点发展血管生物粘合剂、球囊导管、血管支架、骨水泥、骨科内植入用镁钉等高值医用耗材研发及产业化。

  五、引进培育高端人才

  一是引进科研团队和人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引进25个面向产业化的创新样板工厂团队,一批高端科研人才携科研成果在莞转化。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与东莞理工学院、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等合作共建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引进一批科研团队,开展多领域科技合作。二是利用大平台大装置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44所高水平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257人;散裂中子源与港澳高校共同培育研究生16人。

  六、下来工作计划

  下来,市有关部门将持续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我市新材料产业“十四五”期间再上新台阶。

  一是出台《东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在现有基础上规划布局未来我市新材料产业核心、科技核心,规划一批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明确发展路径、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

  二是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推动我市企业和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合作,打造创新联合体,联合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掌握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二是推动我市新材料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优化我市企业研发机构布局,推动鼓励新材料企业申报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对发展良好的研发机构给予奖励,鼓励企业和高校院所共建联合工程中心、创新研究中心等。

  四是推动大装置大平台建设。推动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研资源开放共享,继续推进科研团队和高端人才引进,做好研究所联合培养服务工作。

  最后,再次感谢贵委会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贵委会一如既往支持东莞科技创新,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我市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

  特此回复。

  领导签字:

  承办人姓名:陈珺

  联系电话:22831317

  东莞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6月30日

办理单位: 科技局,市工信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