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有技术原理构思、实验室研究、中试放大、产业化发展四个环节,四个环节前后相连共同构成科技成果转化“创新链条”。中试环节是最重要环节之一,有数据显示,科技成果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而未经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往往不足30%。东莞现有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室、南方光源等重大科研平台以及将近4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还有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科大学等多所大学,但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中普遍存在着中试环节缺失或薄弱,导致“创新链条”断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业化效果不显著。目前全市工业企业 18 万多家,形成了涉及34个行业和 6 万多种产品较完整制造业体系,东莞毋庸置疑是科研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的最佳孵化载体。为此,建议以松山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加快建设大湾区中试验证和产业化平台。
存在问题:
一是中试环节不受重视。东莞现有不少新型研发机构存在重科研轻开发、重成果轻推广现象,不注重研究成果进一步转化与应用。比如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完成超过300项原创性课题研究,但产业化成功率却不足20%,远低于发达国家(70%)。
二是中试基地建设薄弱。目前尽管东莞成立了一批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科技成果中试基地,但缺乏有规模、有影响力的中试基地。
三是资金投入较为短缺。中试阶段是科技成果迈向市场化的关键阶段,对资金需求比较实验室阶段更大,由于资金缺口巨大,东莞不少企业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意愿不足。
四是人才体系不够完善。中试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要求,目前东莞还是比较缺乏中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培训体系建设不健全。
五是区域合作推进缓慢。和广深港澳等大湾区重点城市中试平台区域合作推进缓慢,中试基地归属、产后利益分配、风险承担等相关问题亟待解决。
建 议:
一是重视中试环节,开展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加强顶层制度机制设计,制定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导向的中试平台建设扶持政策,确保科技成果转变成有效生产力,提高科研中试基地的整体经济效益,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二是加强一流中试基地建设。由市有关部门主导,加快建成一批全球先进水平的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明确中试基地的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加快推进涵盖从研发、小试、中试等节点的成果转化平台服务功能建设,以松山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探索共建共享机制创新,加快推进中试基地建设。
三是加大对中试平台的金融支撑。建立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金融服务体系,探索符合基于中试的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路径。在中试前中后期,根据不同阶段的投入风险与收益特征的不同进行精准支持和差异化金融服务,以吸引各方资本,降低投资风险,提升投资质量,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鼓励保险企业大力拓展科技保险业务,政府可探索对保险企业以承担部分保险费和超额陪付金等方式提供补贴,把科技产业化保险作为政策性保险加以实施。鼓励资本雄厚的生产性企业在内部设置中试或者集科研、中试、生产于一体。
四是完善中试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中试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培养体系建设,打造“科研人才—工程人才—成果推广人才”相结合的人才体系,培养一批高层次的中试复合型人才,形成真正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人才培养体系。政府牵头建立中试技术经纪人联盟,定期以会议或者论坛的形式组织企业、实现信息互通。
五是理顺区域协同发展利益分配机制。加强和光明科学城、南沙科学城、前海、横琴等区域合作,建立中试平台建设的合作共享共赢机制,明晰中试基地归属、产后利益分配、风险承担等相关问题,开展中试平台建设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