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千万人口的聚集,极端天气的频繁,一个城市的安全运行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当前我市GDP破万亿,土地开发强度超过49%;另据公安部交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底,东莞汽车保有量341万辆,拥有量巨大,广东省排第二,仅次于深圳,再加上过境车辆,交通安全也日益凸显;东莞地处南海之滨,降雨时间长,气候复杂多变,强降雨、短时大风、台风影响频繁, 尤其是强降雨和短时大风天气,多次给我市带来极大的财产损失,严重威胁人身安全,近年典型如2016年4月13日强飑线过程与2020年5月22日城区特大暴雨降雨过程;我市外来人员众多,很多来自内地,对强降雨、短时大风和台风天气所知有限。据统计,我市常住人口已经达到1046万,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372875人,占13.12%;60岁及以上人口为572625人,占5.47%,在常住人口中,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418897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644668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各类条件叠加,安全隐患也随之加大。普及防灾避险知识,对建设宜居宜业城市意义重大。以往的防灾避险知识多以讲座、发传单、看视频、挂标语等为主,对普及知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1.无法进一步提高覆盖面。学习主动性强、防灾意识强或对知识好奇的市民均会主动参与或带小孩一起学习,但缺少主动性或意识薄弱或工作繁忙或缺少渠道的比如工厂工人等可能无法覆盖或自己认为不必要。
    2.人员流动性大。人随工作走,可能还没来得及培训就离职了或马上上岗,需要加大普及频次或宣传获取的渠道。    
建    议:
    在保持传统的普及防灾避险知识手段以外,建立“强化两头,分级负责,全员普及”的机制。“两头”指未成年人和初中以下学历的人员。   
    1.对在校学生,建议由科协,教育部门或相关部门统筹,组织力量编写适合东莞实际情况的防灾避险教案(教材)或已有教材的情况下,根据形势及时更新,培训教师,由教师培训学生,并建议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星期进行一次讲课,其教案(教材)在课后可回收,未来可多次重复使用,不增加或少增加负担。虽然每个学期学校都要求学生在安全教育平台学习,但不建议由家长陪学生看视频,效果比较差。
    整合全市财政投入的各种科学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组成大联盟,设计路线,打造品牌,在学生研学、课外实习、培训等各方面,提供一个基地,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性。
    2.对于政府各部门工作人员或者从事防灾减灾的工作人员,建议纳入社会主义学院(党校)的培训内容:在新任公务员、新任副科或科级培训班上进行培训,时间不用太长,两三个课时即可,这样可以扩大培训面。因为这类人员往往直接执行防灾工作,而且未来在干部轮岗、交流时,可以尽快上手,不至于重新适应。
    3.各行业主管部门对其主管的行业,尤其是建筑、有限空间或其它室外作业等行业,每年可对其行业(公司)负责安全的负责人组织进行培训,再由其组织对公司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并可在安全生产考核当中加入防灾避险培训的内容。
    其初始培训师资力量的解决,可以发挥东莞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库成员或各学会的作用,组织编写教案或者录下讲课视频或制作宣传视频以供随时学习。
    普及防灾避险知识非一时之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其机制的建立更需要长久的磨合完善,久久为功,但有知识,也许在关键时刻就能救人一命,哪怕只有一人能在不利情况下凭借所学知识自救成功,也是善莫大焉。

提案者: 黄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