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建筑是城市厚重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城市文明传承的见证者。老旧建筑的活化利用在打造文化新业态、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创新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初拂莞邑,莞城担起了东莞经济发展引擎,酒店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华侨大酒店位于市区中心,是东莞首家四星级酒店,也是当年东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华侨大酒店成为一座闲置旧建筑。

  对于老旧建筑的活化利用,全国各地着力探索了多种形式。例如北京的798艺术区(原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北部街区UBPA办公楼(原理化测试实验中心)、无锡的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蚕丝仓库)等。

  近年来,市、街道两级政府也积极改造活用历史建筑,先后打造了工农8号创意园、鳒鱼洲文创园两个园区,以及活用东莞博物图书馆,成立东莞首个双名人艺术展示馆——邓尔雅·黄般若文献陈列馆,这都对莞城的老旧建筑活化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建    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引进市场化运作

  建议试点出台相关老旧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引导和补贴政策,吸引一批涉及规划设计、开发运营、产业发展、文化、旅游、金融、市场等领域的专业机构参与,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同开展市场运作的新模式。

  二、构建多样空间,打造文创IP创意中心

  改造华侨大酒店应遵循向纵深、连续、多层改造思路,通过组织文化、艺术、办公以及适量配套商业,突出改造后建筑功能的多样性和业态的丰富性。同时,设置更多的公共开放空间、组织公益活动、举办文创大赛,吸引高质高端项目精准落地,将华侨大酒店打造成一个融合、创新、开放、共享的文创IP创意中心、策划中心以及设计中心,以产业项目建设带动经济文化发展。

  三、以微改造的“绣花”功夫,打造城市记忆主题酒店

  将通过微改造的形式,赋予华侨大厦文化功能,打造东莞城市记忆主题酒店。将华侨大厦与东莞历史事件、名人名士、自然风貌等联系起来,丰富文化内涵,植入文化基因,以东莞记忆的空间表现形式,展示东莞本土文化。

  四、构筑青年人创新创业热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在华侨大酒店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重点引进港澳项目、留学归国人员项目、高校院所项目、科技企业项目、高层次人才项目,联动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吸引高质项目进行落地转化。同时,打造特色港澳青年人才工作站,提供港澳青年全链条服务,着力解决港澳青年在学习交流、实习就业、创新创业、安居乐业等四大类需求,打造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五、聚焦数字经济产业,建设莞城创意数字中心

  在华侨大酒店设立创意数字中心区域,作为优质企业入驻的产业空间。为鳒鱼洲文创园、东莞市创意产业中心园、工农8号创意园等园区以及市、区各商协会,提供创意内容与数字产品的制作和开发,联合东莞高校资源,推动数字创意人才培养,构建数字研发、数字创意、数字服务等为特色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数字产业生态圈,形成富有创造力的文创集聚区,成为莞城重要的创新型产业形象地标。

  六、加强区域联动,共同构建历史文化生态

  立足“东莞记忆”项目建设,将东莞本地优秀文化元素注入华侨大酒店活化改造规划中,与“兴贤里、象塔街、中兴路—大西路”的骑楼街区深度融合,联合开发文旅线路和文创产品,串联莞城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文物古迹,构建丰富的莞城历史文化生态,吸引游客到莞城游玩消费。

提案者: 陈伟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