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强调,要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尽快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先后建成(峡口)东城、塘厦、沙田3个市级三防物资仓库,占地面积达3800平方米,储存物资达900万元。另外,我市还全力推进镇、村两级三防物资仓库建设,陆续在全市建成了33个镇街(园区)仓库,11个重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仓库、8个部分村(社区)仓库,并编撰了《抢险救灾物资调运工作手册》,推动仓库管理及物资调运的标准化、规范化。目前我市镇(街道、园区)级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共储备被类3.9万件、生活用品类3.8万件、照明设备类18.5万件、安置类0.5万件、救灾抢险类1.5万件、综合类211件。目前我市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统筹化管理不足。应急物资保障工作归口管理部门多、统筹管理不足。由于各部门的物资储备标准不统一、资源共享和协同能力不足,缺乏统筹部署,不利于统筹开展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
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不足。应急物资保障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系统建设呈“烟囱化”、数据孤岛现象普遍、先进技术应用不足和信息安全形势严峻等方面。
三、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场景化设计不足。没有根据风险分类、分级和分布情况建立典型突发事件与所需物资的关系、基准应急保障等模型,尚未实现应急物资差异化设计。
建 议:
一、优化机制,建立标准。主动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大势,优化完善服务于构建跨部门、跨行业领域、权威高效的全国应急物资保障协同机制。实现对交通、铁路、民航、邮政、卫生、应急、发改、工信、商务、财政、金融、市场监管、农业农村、民政、公安、海关、军队、外交、红十字会等部门的物资储备资源共享、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健全上下级联动机制、供需对接机制、军民融合保障机制、社会力量动员及补偿机制、常态化演练及考核评估机制。
立足当前、面向实战,有序推进,加强共性、通用、基础标准的研究、制定与应用。制定分类管理、生产、采购、存储、分发、调拨等各环节应急物资保障业务标准,建立完善有利于统一管理、资源共享、高效运作的应急物资保障业务标准体系。
二、统筹规划,集约建设。紧紧围绕应急物资保障业务,瞄准应急物资分类管理、生产、采购、存储、分发、调拨等各环节业务需求,通过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发现共性需求、建立多种算法模型,为各有关部门提供主动的预测分析、供求匹配、查漏补缺等业务支撑服务。汇聚物资需求信息、物流资源信息、物流通道及环境信息等数据,全面掌握应急物资需求、生产能力、库存储备、运力等信息,进行集中分析研判,通过信息共享促进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上下游协同,建立数字化、智能化的应急物资保障“大脑”,提供精准供需匹配服务,对应急物资资源进行大范围、高效率配置。
三、供求匹配,开放共享。构建应急保障储备社会化信息共享平台。通过风险量化分析、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供给资源的状态、类别、质量、分布进行分析,实时向各级、各类应急采购机构、各类企业提供特定地区、特定产品的供给质量和供给能力,提供时间与效率、成本与功能的最佳组合或配置的信息。推动解决应急保障实物储备向能力储备的机制转化及社会存量资源向应急保障资源的机制转化的问题,进一步提升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的动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保障应急供应更加合理和安全。有助于提高应急物资采购的质量和效率,节约政府财政负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