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民办残疾人康复教育机构作为我市主要的助残社会组织,是我市康复教育的重要力量,为残疾儿童就近获得早干预、实现早康复提供了便利条件,为缓解我市特殊儿童康复教育需求做出了贡献。
现有民办残疾人康复教育机构32家,增长了2倍。服务规模扩大,2011年底,服务对象仅430人,截止2021年6月底,服务对象1780人,增加了3倍。2012年,本地户籍申请去民办机构接受康复教育的人数不到100人,2020年底,增加到1100人,增长了10倍。
我市民办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管理和监督总体运作顺畅,残疾儿童康复行业市场机制基本形成,有效缓减了康复学位供求矛盾,行业整体公信力逐渐显现。但因为特殊儿童尤其是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的跨学科性、需求的多样性,供给质量与需求之间矛盾比较明显。目前,民办残疾人康复教育机构康复教师平均月工资3000至4000元,待遇低,工作任务繁重,获得感较低、职业安全感低,流动性较大。据调研统计,已开展6年以上康复教育的19家机构,教师平均入职时间2.5年。其中有7家规模较大、师资超过20人的机构人均入职时间为1.5年,人员更换频繁。
康复教育除了要遵循普通教育规律外,还要有特殊教育学、康复医学、心理学等学科指导,加上残疾儿童很多患有除核心障碍外的其他共患病,更增加了康复教育的难度,干预过程异常艰巨和复杂。没有相应的教师、医学、心理学专业领域的工作者,很难达到有效的康复。
为提升民办残疾人康复教育机构康复教育效果,增强康复教师岗位吸引力,促进康复教师主动提升专业水平,应该加大对康复教师的支持力度。
建 议:
为改善民办康复教育资源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促进民办残疾人康复教育机构康复教育效果,留住康复专业人才,建议参照市教育局、市财政局《东莞市民办学校教师从教津贴实施办施办法(2018年修订稿)》,建立民办残疾人康复教育机构康复教师补贴机制。根据前期调研,市残联相关部门已经草拟《东莞市民办残疾人康复教育机构康复教师补贴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预计每年所需经费约100万元。希望尽快征求各方意见,形成实施方案,落实出台,造福特殊儿童,一个特殊儿童牵动着数个家庭的幸福,只有留得住好的康复教师才能让特殊儿童得到更好的康复服务,在此基础上,将激励民办残疾人康复教育机构康复教师积极提升自身专业知识,促进我市残疾人康复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