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生因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而伤害自己及他人的危机事件时有发生,2020年以来,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率有明显增长趋势。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在《转发共青团中央关于做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通知》(团粤办发〔2021〕13号)中明确要求要抓好青少年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干预,市教育局也先后出台了《东莞市教育局等 11 部门关于印发<东莞市关爱学生心理健康联动工作方案>的通知》(东教〔2020〕3 号)、《东莞市教育局印发<关于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全面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东教德〔2021〕4号)等文件,为我市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供了方向指导和政策支持。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心理危机形势严峻。在疫情防控态势趋稳,返校复学工作顺利推进后,因疫情居家期间而受影响的学生重新回归校园,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家庭关系、朋辈关系等方面的不适应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聚,心理问题集中显现。对比2020年和2021年东莞市12355平台线上求助数据显示,危机介入案例同比增长100%,主要危机行为以自杀、自残为主,两者占比高达54.55%。二是发现机制滞后,预防预警不到位。在当前教育背景下,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配置不全,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教育内容和方式单一,缺乏有效的心理危机测评和预警系统;加上学生缺乏自主求助意识,家庭发现学生心理危机风险迟滞,求助渠道匮乏等因素,导致学生出现具体危机行为后才发现求助。三是干预能力缺失,社会参与支持不足。受传统管理思想影响,在面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时,部分学校本位主义严重,缺乏以学生为本的危机干预理念,导致学生心理危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在家庭方面,由于父母缺乏必要的危机风险判辨能力,受传统观念影响“炜疾忌医”,致使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治疗和干预。当学生申请休学或退学,学校干预作用减弱时,基层缺乏专业力量为学生提供持续有效的干预支持。
建 议:
一是加快建立全市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教育部门牵头,结合自主开发和服务购买的方式,在年内完成全市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初步搭建,并在全市大中小学校选择试点应用,根据试点应用情况优化调整后全市推广,每学期为学生定期提供至少1次心理危机测评。
二是扎实开展校园心理问题预防服务。积极发挥学校心理辅导站、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阵地作用,将每周一节心理健康课纳入非毕业班教学大纲安排。抓住中高考前后、学校开学、毕业求职期间等时间节点,重点针对中高考学生、新生和毕业班学生开展专题心理健康教育,筑牢学生心理健康的“超前预防”城墙。
三是加大现有求助渠道宣传推广。加大对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88881111知音莞家心理关爱热线等现有求助渠道的宣传推广力度,在电视台、电台、地铁站台、公交车、短信、校园宣传栏等媒体平台上长效投放广告,提高求助渠道的知晓率,让学生家长在必要时想得起,找得到。
四是配强专业队伍,强化专业能力建设。加快实现“一校一师”,按标准补齐公办、民办中小学心理专职教师,加强心理专职教师的业务能力培训,组织全市中小学校领导、教师开展心理危机干预主题轮训,在教职工队伍中构建科学的危机干预理念,提升教职工的危机应对能力和技巧,帮助全市中小学梳理健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应对机制,全面强化专业队伍建设。
五是建立多元化基层社会参与体系。基层教育部门牵头,根据《东莞市关爱学生心理健康联动工作方案》涉及的11部门,整合市镇两级心理咨询、律师、社会工作师资源,组建基层学生心理危机社会支持队伍。通过教育部门将求助方式转发到学生家长手中,让学生及其家长“求助有道”,实现干预及时、服务持续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