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馆是以文字、图片、实物、多媒体等形式,展现村落历史、文化、社会状况,兼具收藏与展陈、保护与传承等功能的公共文化设施。目前东莞32个镇街的554个村(社区)建有81个村史馆,虽形式多样,但良莠不齐,非常有必要高质量建设村史馆,打造东莞乡情文化新名片。
一、东莞村史馆建设情况分析
(一)东莞村史馆建设历史发展
东莞村史馆建设分三个阶段:一是1997-2009年,属于起步阶段。从1997年常平袁山贝村史展始,有石龙忠维村、虎门大宁共建成10个村史馆。二是2010-2018年,是发展阶段。主要有桥头迳联、虎门新湾疍家文化展示馆等21个。三是2019-2021年,是大建设阶段,共建成50个村史馆。
(二)东莞村史馆建设的主题类型分五大类:
红色记忆。如下沙村东江纵队历史、寒溪水村爱国华侨史、桥梓村中共东莞县委机关遗址、清溪土桥村革命战争年代红色文化旧址、厚街新围村与溪头村、长安霄边农会旧址等。
乡风文脉。代表性有洪梅黎洲角村史馆、中堂潢涌陈列馆、常平桥梓文化馆、企石江边村史馆、茶山南社村史馆、樟木头官仓史馆等。
特色农业。如沙腰村反映供港蔬菜基地,新基村的麻涌香蕉历史成就,虎门沙角的渔业、南城周溪的生态农业等。
工业强村。如中堂潢涌、塘厦林村、长安乌沙村、石龙忠维村、大朗巷头村等,尤其是特色工业发展,如潢涌造纸、巷头毛纺织、沙腰电子工业等。
专题馆。如虎门陈超故居、蒋光鼐故居、横江厦村李任之纪念馆;专题文化展如鸡翅岭婚俗文化馆、大朗巷头村木偶剧展、桥头大洲村莫家拳展,塘厦江夏书院、茶山下朗村国学馆,以及石碣沙腰、梁家村、水南的知青文化等。
二、东莞村史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村史馆建设意义领会不深。存在片面追求数量、定位不明确、同质化严重;部分村落本身缺乏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无法发挥文化传承作用;没有科学论证、长远规划、高水平设计,建成后因缺乏资金和运行机制长期闲置。
(二)村史馆建设资源挖掘较浅。多数村史馆局限对村落发展的简单记录,对农耕时代的物件陈列过于简陋。
(三)村史馆建设教育功能展示不充分。一些在建村史馆,忽视其社会教育功能,内容混杂。
(四)村史馆建设制度保障薄弱。村史馆建设主要由村主导,缺乏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与统筹规划,降低了村史馆的“含金量”。
建 议:
三、东莞村史馆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村史馆建设意义,发挥“三个家”作用。发挥存史之家作用,把村史馆建成以史致远主阵地;发挥育人之家作用,通过文化塑造,从历史文化“收纳箱”转变现代精神文明的“百宝箱”;发挥资政之家作用,把人文历史感染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
(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注重内涵建设。接地气。充分挖掘本乡本土文化之魂,让百姓在村史馆中看到家乡发展史、先辈奋斗史。冒热气。要贴近村民生活体验与心理感受,充分展示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名人事迹,激发村民对美好家园的荣誉感、归属感。聚人气。以孝老爱亲、民俗文化、邻里生活等百姓关注题材为切入点展开创作,通过乡情、旧事、民俗等形式聚人气。
(三)重视特色发展,注重品牌塑造。坚持一村一品,努力在差异中凸显特色,避免模式化。坚持以馆促治理,共塑良好村风民风。立足当下,打造品牌,推动传统文化与农村现代文明融合发展。强化村史馆教育功能,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四)加强保障机制建设。坚持“政府领导,专家指导,镇办监管,社区主导,村民自治”,发挥地情文化社会效益,形成地方文化自信。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村史馆建设步入法治化、规范化、可持续发展轨道。发挥人才优势,加强定点帮扶和业务指导。注重后期运营维护,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内涵与新动力。
田根胜委员:
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关于东莞村史馆建设情况与建议》(第20220117号)提案收悉。经综合东莞图书馆意见,现答复如下:
在村(社区)建设村史馆是我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东莞32个镇街的554个村(社区)建有81个村史馆。村史馆在展现村落历史、文化、社会状况,兼具收藏与展陈、保护与传承等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东莞图书馆一直以来将东莞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保存作为最重要职责工作之一。2005年新馆建成开放以来,便树立了“建设东莞地方文献宝库”的定位,并实施了“东莞文库”建设工程,通过建立全市地方文献征集网络,进行全市乃至全国性东莞地方文献的调研,不断征集和复制。迄今为止,东莞文库已建成包含各种载体的地方文献完整体系,建有含实体地方文献7000余种30000余册(件)的东莞书屋,建成含55000条数据并可全文检索的“东莞文库”数据库平台,初步实现了将“东莞文库”建设成为东莞地区种类齐全、数量最多、保存完整、利用便捷的东莞地方文献宝库的目标。为了更直观呈现和展示东莞图书馆地方文献体系,东莞图书馆还编辑整理了《东莞地方文献目录总览》《东莞文库典籍图录》《东莞典籍联合目录》《莞外东莞地方文献目录》等目录。
下来,我局在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图书室建设工作中,把基层图书室建设工作与村史馆建设工作统筹考虑,积极配合市农业农村局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充分发挥东莞文库地方文献资源优势及地方文化的挖掘整理方面的丰富经验,围绕村史馆建设的各项内容和要求,为村史馆的建设提供相关文献服务。二是在条件成熟时,考虑编辑出版建设村史馆指导小册子,在文献收集、整理、展览、保管等方面给予业务指导。三是加强对文化管理员加大提升综合素养培训力度,让文化管理员实现“一专多能”,推动我市基层文化建设的提升。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对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2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