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8日,国家卫健委等12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卫疾控发【2019】63号),其中“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中要求“各地教育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国培计划’和地方各级教师培训计划,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培训”。近年来,在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我市教育、卫健等部门有力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相关社会组织和专业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包括组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培训、举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技能大赛等,各中小学校重视心理健康的意识明显增强,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逐渐完善,作用不断发挥。但是,结合调研情况以及相关医疗机构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数据分析,中小学校心理健康能力建设仍需加快。
一、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二胎政策的持续实施、三胎政策的出台、家庭结构的改变、学习和生活压力的加大、信息化时代下的网络影响,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给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不同程度影响,导致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日趋突出。据东莞市儿童医院2019年~2020年开展的心理健康进家庭项目筛查结果显示,在对石龙镇中小学生2961人进行了问卷调查,提示焦虑自评阳性率为19.7%,抑郁自评阳性率为30.7%,其中,社交恐怖为最显著的阳性因子。该院儿童心理门诊月均接诊已达200人次,自2017年至今治疗超过4000人次,主要包括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抽动障碍、青春期情绪障碍等心理行为问题。
与此同时,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能力建设仍“在路上”,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导致的问题逐渐显现。例如,某学生因感觉自己不开心找学校心理老师,心理老师定义为抑郁症,使其更加焦虑,出现不愿上学,心理问题进一步加重。再例如,某学生因走读改住校后不适应,找心理老师倾诉了内心的想法和对父母的看法,心理老师告诉了父母该学生倾诉的内容,导致亲子关系恶化,心理问题加重,同时孩子不再信任任何人,不愿接受医院专业的心理治疗。
建 议:
二、具体建议
(一)政府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建立“政府统筹、学校推进、医疗机构参与”的工作机制,建议由相关部门联合出台意见,指导各类各级学校不仅配齐、更要配强专兼职心理教师,同时搭建全市中小学在校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学习交流平台,组织相关机构、专家形成系统的、有计划的、针对性强心理健康培训系列课程,促进相互交流,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整体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加大对心理教师心理专业技能培养的资金投入。
(二)组织中小学校积极推进。各中小学校将提升专兼职心理教师能力、对其他老师开启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引导学校充分发挥第一线、“前哨站”的作用,及时发现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与家长、医疗机构建立密切联动机制,及时处置重点个案。
(三)调动各类专业医疗机构资源。对我市现有的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医疗机构进行摸底调研,开展大数据分析,列出重点关注问题清单;组织从事心理咨询、治疗相关医护人员建立专业讲师团,走进学校,利用政府搭建的平台定期对专兼职心理教师老师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践督导,对其他老师进行科普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