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东莞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明确分类标准,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制度,基本建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推进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2021年还成功地打造了具有东莞特色的“千点示范工程”。但当前仍存在如下问题:
一、东莞作为万亿级综合型城市,生产型工厂占比高,且大部分工业区与居民生活区毗邻,日常产生的可回收物、一般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等工业废料较多,关于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分类规划建设工作,未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体系。
二、目前千点示范工程实际推进过程中,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三个环节基本完善,但分类处理环节仍不完善,其中以大件垃圾处置中心以及对接再生资源的分拣中心尤为突出。而在生活垃圾分类实施过程当中,也仍存在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淡薄、实施效果不佳、回收设施不够完善、回收方式创新不足、回收系统不健全等问题。
三、垃圾分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政府宣传指导、设施布局、激励政策等力度不够,无法调动工业和居民垃圾分类积极性与主动性、垃圾分类回收也没有形成封闭式循环系统。尤其是东莞工业区以及城中村多,公共服务设施、生活环境亟待改善,需要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建 议:
一、打造“海陆空”全矩阵传播教育体系,提升全民意识。一是发挥媒体宣传作用和舆论监督,权威性凸显的传统媒体叠加具备空中快速、广泛传播优势的新媒体相结合,强化宣传触达点。二是落地大力开展垃圾分类培训和体验活动,建立先行示范小区、示范企业,并逐步扩大示范效应作用,推动至全市,促进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三是学校知识海洋中增设垃圾分类素质教育板块,幼儿园作为垃圾分类教育最佳导入期,中小学生是很好的垃圾分类普及宣传员和监督员,通过“学校+社区”影响带动成年人进行垃圾分类,达到“教育一名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片社区”的良好效果。
二、打造全市联网的分拣中心体系,强化分类处理环节效能。由市里统筹协调和规划,分片区预留一定物理空间,建立若干个全品类分拣中心并实现联网互通,引入具备垃圾分类行业基因、数字化运作能力和资金实力的企业进行投资建设和运营,大力提升大件垃圾处置以及可再生资源分拣能力和效率,真正实现全链条处置的闭环。
三、促进减量和回收利用两手抓。从源头减量抓起,比如通过做好产品包装物减量的监督管理工作,真正落实限塑令等。同时可学习广州先进经验,推行低值可回收物补贴方案,扶持相关企业顺利地完成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和处置工作,切实减轻垃圾分类处理压力。
四、推进环卫、再生资源和工业废料“三网融合”。推动城市废弃物数字化,用三年左右时间打造东莞数字化垃圾分拣网络体系,将居民端、企业端、工厂端和处置中心的数据打通,构建环卫、再生资源和工业废料“三网融合”平台,以物联网、大数据加人工智能来重塑行业生态,实现全数据实时回传和可视化输出,提高垃圾分类各环节运作效能,方便主管部门集中监管。
五、推行市场化社会化服务。目前,从各地垃圾分类市场化、社会化的试点来看,以政府行政手段和市场化企业服务相结合的模式最为有效。如西安红庙坡街道浩林方里物业与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建立合作,采用“互联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模式,有效撬动居民分类热情,使居民从嫌麻烦、不愿分,到享实惠、主动分。也可考虑将垃圾分类效果纳入各大物业或工业区的信用评价体系,督促其重视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分类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也要逐步推进垃圾处置市场的开放,着力培育本土优秀民营企业,从税费减免和财政补贴等方面予以适当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