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产业基金已成为我市十四五期间赋能经济发展、构建产业、金融高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作为发展产业基金的重要基石,政府引导基金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引导基金做得好不好,将关系着产业基金能不能真正助力和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市在引导基金的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一、引导基金缺乏专职化、专业化的归口管理。我市过往产业引导基金起步晚、规模小而分散在各归口部门,引导政策不明确不统一,缺乏专职化、专业化的归口管理,难以推进引导基金的发展落地和投资拉动,难以调动我市庞大的社会资本规模,引导投资带动效果不明显。
  二、引导基金过分依赖市外投资机构。对子基金管理人门槛过高,不利于培养本土金融服务业。本土投资机构,尤其是民营投资机构,基本没有机会参与到我市产业基金子基金的管理中。
  三、发展引导基金相关配套政策和鼓励性措施较少。除了准入门槛高,对比周边城市,我市针对引导基金相关配套政策和鼓励性、优惠政策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我市很多民营资本外流到其他城市发展。
  四、引导基金缺乏与产业龙头企业之间的联动合作。龙头产业方与资本方并行大于合作,链接机制不够通畅,未充分形成引导基金对龙头企业和产业链发展的推动和壮大效应。
建    议:
  一、集中统筹资源,打造协调统一高规格的产业引导基金。以本次100亿产业引导基金为新出发点,构建一支专业化、专职化的归口管理团队,制定一套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产业引导基金管理模式和办法,广泛听取和征询本地投资机构和产业方建议,突出东莞特色和发展需要,强化政府引导基金的投资带动效应,积极吸收本地民间资本,更好地投资和建设东莞。

  二、激发本土优势,鼓励和支持我市民营投资机构参与子基金的管理。充分发挥本土投资机构的属地资源、项目落地优势。在子基金管理人准入门槛设置上,充分考虑扎根东莞年限、团队,吸收外地优质项目到我市落地等维度积极扶植和培育一批有潜力、有实力的本土投资机构作为子基金的管理人,在整个引导基金的盘子中规划不低于40%的份额,给到我市本土投资机构管理。

  三、加强政策扶持,构建赋能型产业投资。建议政府引导基金积极借鉴广深及周边城市做法,对于基金投资机构给予在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措施,增加投资机构服务和投资东莞的信心。针对已投项目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综合会诊,帮助优质企业获得从产业、资本、政策等方面的扶持,构建赋能型产业投资。对于倍增及后备企业融资信息和渠道对接,进一步发挥科技和金融管理部门牵引和调度中枢作用,由私募基金业协会、上市公司协会等组织具体落地执行,搭建资本和项目对接桥梁。

  四、优化基金设计,广泛吸收和撬动社会资本。鉴于不同的社会资本对于投资的周期、风险、收益等诉求不同,为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加强社会资本的参与度,增强引导基金带动投资的效果,建议通过基金结构化等设计,兼顾社会资本、投资人对中高低风险诉求。同时加强组合化设计,从早期项目、中后期项目等投资方向做划分,满足投资人对于投资时限等诉求。

  五、构建产业链资本,强化政府引导基金+社会资本+产业龙头的三位一体模式。围绕产业为中心点和落脚点,由政府牵头联动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围绕产业上下游做专、做深、做强,通过引导基金、社会资本、龙头企业组建专项资本,围绕相关产业链条专项投资扶持、投资并购等方式,解决我市上市公司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提案者: 陈莹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