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市农业产值的比重在全市GDP中所占份额呈下降态势,农业劳动力逐渐流向第二、三产业。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推动东莞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市农业产业规模小而弱,尤其是山区片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尚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乡村旅游服务、农产品电商等发展,制约了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振兴。因此,数字农业是未来我市“三农”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从国际来看,随着物联网、智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应用,发展数字经济形成普遍共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将数字农业作为战略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相继出台了“农业技术战略”和“农业发展4.0框架”等,构筑了全球“三农”数字的第三次革命。从国内来看,随着《数字中国战略》、《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以及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发布,为发展数字农业农村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催生了新一轮数字农业农村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数字农业发展将迎来难得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市必须顺应时代趋势、把握发展机遇,精心谋划数字“三农”系统性方案,加快形成引领性、全局性的数字“三农”要素支撑,推动农业数字化改造、农村数字化治理、农民数字化生活,抢占数字农业农村制高点,推动我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数字“三农”发展提供东莞样板。
建 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研究。把我市镇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工作规划,加快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新一代互联网建设,真正实现我市城乡地区全覆盖;加快推动典型应用场景的精准覆盖;加强数字农业农村发展重点领域的技术研究,重点突破数字农业农村领域基础技术、通用技术,聚焦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加快提升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建立健全5G引领的智慧农业技术体系。
二、积极培植镇村数字经济新业态。借助数字乡村建设的机遇和政策,加快我市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步伐,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各领域各环节深度融合应用,推动信息化与农业装备、农机作业服务融合应用,建设数字田园,发展智能“车间农业”,建设数字养殖场,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熟化推广一批数字农业农村技术模式和典型范例。同时要推动跨行业、跨领域数据融合和服务拓展,深度开发和利用农业生产、市场交易、农业投入等数据资源,推广基于大数据的授信、保险和供应链金融等业务模式,创新供求分析、技术推广、产品营销等服务方式,推动我市数字农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三、深化电子商务进镇村综合示范。借助网络直播大力培育一批信息化程度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生产经营组织,培育形成一批镇村电商品牌,让数字精准赋能“三农”:一是让农民足不出户就享受到买全国、买世界的“福利”;二是农村电商能助力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农民从“种什么卖什么”向“要什么种什么”的供给侧改革转变。三是探索定制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康养休闲民宿、云农场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自主运行的电商平台。
四、强化数字农业科技人才支撑。建立数字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将数字农业农村科技攻关作为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重点,协同发挥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各方作用,培养造就一批数字农业农村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管理队伍,建立数字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团队,加强数字农业农村业务培训,普及数字农业农村相关知识,提高“三农”干部、新型经营主体、高素质农民的数字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