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构建完善了“顶天立地”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20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3154所,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分别为3.22张、2.08人、2.67人。医疗资源稳步增长,结构逐步优化,基本满足了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党中央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道路,建设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市委市政府正奋力推动东莞在“双万”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这对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存在不足

  (一)重治轻防

  我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从“治病为中心”转为“以健康为中心”。我市卫生健康系统仍然比较重视疾病的治疗,投放了较多资源建筑医疗设施、购置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等,而对疾病预防控制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从事疾病预防工作的人员严重不足,每万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仅2.27,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89。

  (二)疾控体系不健全

  市疾控中心与镇街疾控部门之间没有隶属关系,镇级的疾控部门挂靠在镇街社卫中心,由镇街管理,市镇两级疾控部门协调联动不足。承担慢性病、职业病防治等业务的市第六人民医院未在疾病评估监测、分析研判等方面发挥有力的技术支撑作用。我市目前仅有部分慢性非传染病和部分肿瘤疾病发病率的基本统计资料,而缺乏全面的人群疾病发生率、疾病谱等相关科学数据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决策的客观依据。

  (三)医疗体系碎片化突出和弹性不足

  市疾控中心、专病防治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三者之间缺乏通畅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机制,整体性协调性不足,市内无应急医院,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能力不强,一旦地震、战争等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或经肠道、呼吸道传播疾病大范围流行,我市的快速响应能力不强,难以形成统一高效的作战能力。医疗系统结构不均衡的问题仍然突出,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同质化明显;镇街公立医院作用弱化,导致医疗资源闲置和经营性亏损;我市最具发展潜力的松山湖科学城和滨海湾新区范围内,均未开设公立医院。

  
建    议:
  二、建议

  建议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注重统筹安全和发展,注重预防为主和医防融合,注重优质扩容和区域协调,推动我市现代化高品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我市医防融合的疾病防治体系。强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能担当,加强对于镇街疾控部门的业务指导,理顺市镇两级部门的工作机制。强化信息支撑,推进统一的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等6大类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汇聚、应用和业务协同,为医防融合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二是丰富医防融合的医疗卫生服务内涵。市疾控部门加强业务指导,发挥市第六人民医院作为专病防治机构的作用,开展全市疾病发生的基线调查,摸清群众健康现状。加强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协同,充分发挥医院人员、设备、技术优势,在医院重点科室(如急诊科、感染性疾病科等)设置公共卫生专员,加强医院信息系统与疾控机构对接,发挥危害群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前哨作用。

  三是加强医防融合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员待遇,配足人员编制,补足公共卫生人员缺口。依托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的教育资源,通过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方式,培育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复合型人才,锻造一支具有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优势的疾控队伍。

  四是推进医防融合优质资源的有效扩容和均衡布局。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引导民营医院向高端化、专业化方向转型发展。在松山湖科学城和滨海湾新区建设公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建设以创伤急救为主的市应急医院;加快补齐市第九人民医院人才技术短板,建设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平战结合和快速转换能力,增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韧性。

提案者: 农工党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