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家大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2018年国务院专门印发了《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东莞顺应文旅体融合发展新体制新形势,以打造“品质文化之都”为价值追求,打造形成寮步、樟木头、清溪等一批省示范区。2019年全市接待游客人数4749万人次,同比增长7.1%,接待国内游客4344万人次,增长7.7%。2020年,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全市旅游总收入358.63亿元,下降30.2%;全年接待国内游客3851.70万人次,下降24.9%。

  目前我市公园游、生态游等业态势头良好,但文旅融合发展相对滞后。还存在文旅项目规模小、交通接驳不便,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镇村各自为政、缺乏统筹且财力有限、投入不足等问题。

  
建    议:
  为此,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一是凝聚思想共识,更加重视文旅融合发展。文旅融合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将文化资源变为文化产品和服务,打通其与游客之间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联系。建议“十四五”时期,将文旅融合从镇村一级自主发展,上升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度进行战略性统筹谋划,大力提升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文旅融合的重视程度,在全市形成文旅融合发展的共识。

  二是强化全域谋划,提高市级统筹布局水平。建议成立市领导挂帅的市全域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或指挥部,由文广旅体部门牵头、各部门参与,统筹推进项目规划、开发、保护等相关事宜。根据不同区域的旅游定位、明确开发次序,有所侧重进行开发,将市镇村三级的有限资源集中起来进行投入。市层面应设立专项发展资金或组建专门的项目开发企业,形成市级主导开发、多方参与建设与运营的管理体制和模式。

  三是抓大项目引领,打造若干重点片区游径。建议市一级牢牢抓住若干文旅大项目开发主导权,明确1-2个文化主题集中力量优先重点打造,每类争取形成1-2个重大示范项目,特别是在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如一定范围内的古村落群、红色历史遗迹等,打造形成一批重点街区、旅游路线。围绕项目文化内涵核心,串联不同项目打造1-2个精品旅游品牌路线,如民俗体验游、红色研学游等,带动周边文创产品与商贸发展,形成具有对应文化符号标识与特色的手信、小商品、餐饮、民宿等商业创收模块。

  四是创新开发模式,探索共建共享共融发展。针对项目建设可能遇到的文物保护政策限制、资金来源问题,建议跳出周边地块空间思考,在市统筹下探索跨村组、跨镇街的地块置换、利益占补平衡机制,如将受益增值地块与文旅项目绑定开发,或将项目开发资金与地块出让金挂钩。针对周边征拆、利益分享难等问题,建议以组建项目公司、旧屋入股等方式推动周边原有产权方参与利益共享,统筹设计、统一改造,避免大拆大建。针对文化产品常态化进驻的保障问题,建议改革创新文艺院团、非遗传承人等内容提供者报酬机制,让其从运营收益中获得合理分配。与此同时,继续鼓励镇村、民间资本结合乡村振兴、观光休闲农业、文创产业园区建设等自主开发文旅融合项目,深入挖掘、厚植和积淀地方文化特色,努力形成星月辉映的发展格局,为文旅项目串珠成链打好基础。

  五是加强宣传营销,做大做强文化旅游品牌。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文化产品服务内容的包装,引进有较高水平的营销团队,进行整体设计、个案细化工作,逐步构建和强化在整个大湾区范围内的旅游营销网络。进一步提升宣传层次与能级,利用中央电视台、高传播度网络平台等渠道,整合打包推出对重点特色文化的宣传。突出抓好对周边城市有较强消费能力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宣传推介。探索将文化传承学习纳入全市中小学校选修或兴趣教学内容,推动家庭实地学习与文旅项目相结合,引导新生代接触了解本土文化。

提案者: 农工党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