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重申,要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意味着“专精特新”这一概念正式上升至国家层面。今年,工信部发文《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广东省出台《专精特新企业融资工作方案》。东莞市启动《东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实施方案》,我市“专精特新”企业遴选工作成效凸显:截止2021年,我市共有专精特新企业共154家,其中国家级 “小巨人”企业79家,位居全省第2;省级专精特新的企业103家,位居全省第4。然而,对比国家的相关政策,我市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工作仍有不断完善的空间。
  1. 企业的部分“专业化评价指标”偏弱。对照“专业化评价指标”,申报企业大多符合经济效益指标,即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75%以上。而有些专业化指标偏弱,如行业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及企业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员工数占企业员工总数的40%以上等指标。
  2. 企业的部分“新颖化评价指标”欠缺。对照“新颖化评价指标”,申报企业大多符合创新能力部分指标,即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 项或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 5 项及以上。而有些创新要素欠缺,如:自建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以及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订等。
  3. 企业的申报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2021-202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引导地方完善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目前,我市共有10家企业获得第一批国家重点“小巨人”资金支持。此外,154家专精特新企业中,有5家为上市企业,占我市境内上市企业的11.1%,占专精特新企业数量3.2%;有8家新三板挂牌,占我市新三板挂牌企业(97家)的8.25%,占专精特新企业数量5.9%。从国家资金扶持企业和上市企业数量上看,我市专精特新企业有待进一步提升。
  
建    议:
  1. 加强创新科技平台建设,重视专业化人才培育和引进。“专精特新”企业的体量一般不大,研发团队规模较小。需要扶持“专精特新”企业,建立政府主导、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的机构组织,如院士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为企业申报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高端人才和专业化人才保障。此外,加强企业人才的认定工作,如主动辅导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申报职称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
  2. 创新资金扶持方式,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扶持企业技术改造,我市出台了《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但由于技改项目的投资门槛高(500万元以上),很多中小企业投资不达标。因此,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技术革新,可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项目培育入库制度,并实施事前补贴,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同时,立足于解决“卡脖子”问题,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设立技术创新项目,针对实验设备、产品技术改造及创新技术投入等,提供一定比例的立项资金,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工艺攻关提供项目支持。
  3. 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视企业申报与培育的专业化指导。根据工信部《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需要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人才服务等多领域提供“点对点”服务。目前,我市关于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相关政策文件较少,因此,政府需要围绕“专精特新”企业的申报与培育,建立第三方专业服务平台资源库,针对企业申报与辅导、技术改造与创新、人才引进与科技合作等多方面提供专业服务,助推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工作。同时,以北交所成立为契机,积极开展证券公司上市辅导服务,加快推动我市“专精特新”企业上市。

提案者: 农工党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