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并首提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东莞以智能制造作为城市名片,制造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产业基础和产业链优势更加巩固,从“制造”走向“智造”,人工智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产业发展,教育先行。针对东莞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与发展,我们认为应当重视“人工智能”教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建    议:
  一、以“产业闭环”为驱动搭建“科教产”融合教育平台

  东莞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由大学培育高层次人才、由新型研发机构研发与转化先进技术、由企业确立市场方向与推进项目落地投产,打造“科技—教育—产业”深度融合,三方联动实现产业可持续创新发展的闭环,可以形成科教产融合联合体,有利于促进“科教产”深度融合,实现人才、技术与东莞产业的串联对接,让科技、教育、产业三支科技创新力量形成东莞发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倍增效应”。

  根据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学生层次,全面深入地研究制造产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需求,以此为遵循,鼓励东莞理工学院、东莞市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创新构建“科教产”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要以东莞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将科研和项目相融合,培养学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研究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让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高校的供给优势。

  二、以“职业教育”为抓手开设人工智能公益性继续教育课程

  当前,深圳、广州等城市的人力资源部门纷纷出台相关支持文件,以深圳为例,深圳市面向全深圳先进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金融、智能家居、智能零售、智能医疗等人工智能应用企业开展《基于场景的人工智能综合技术应用》技能提升公益培训,积极培养与产业融合、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人工智能产业人才。

  为此,东莞市政府在建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础上,还应启动相应的公益性培训体系,不仅面向企业员工,更面向广大市民,培育人工智能意识。在培训体系建设上,坚持公益属性,创新教学模式,输出相应的基础课程和职业培训,建立共享的公共实践实训基地,有组织有目的地培育人才的人工智能技能,同时也能起到人工智能意识深化的作用,便于东莞智造城市名片的打造。

  三、以“智能制造”为核心打造人工智能教育示范课程

  东莞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要紧抓“智能制造”核心,详细制定科创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推进路线图,从教育民生角度为老百姓做实事、见成效。在东莞理工学院、东莞市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打造人工智能教育示范课程。在广东医科大学,打造人工智能医学教育示范课程。

  同时,强强联合、建立人工智能教师培训基地,通过“实践+研讨”的创新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并积极组织校际论坛,为新时代特色教育赋能。通过以“智能制造”为核心,设计完善的课程体系,致力于成为全国“智能制造”领域的人工智能培训高地。

  四、以“兴趣培养”为理念推进人工智能课程进校园

  在科技的进步与社会需求的共同促进下,从小学课堂到百年高等学府,人工智能教育已遍地开花。人工智能将融入进社会各行业和百姓生活中,所以人工智能教育要从青少年阶段抓起,不单培育国家人工智能创新人才,更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教育素质与生产创新意识。

  东莞政府应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校园的普及。当前,东莞基础教育推出课后教育服务(即430教育),建议在课后教育专设“人工智能”兴趣课程或者兴趣班,在中小学大力拓展智能教育,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激发学生兴趣与爱好,让人工智能融入中小学课堂,推助东莞中小学生科学创新素质,为东莞智能制造发展培育种子力量。

提案者: 农工党市委会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