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产业是广东省“双十”产业集群重点布局的产业,也是我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20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超千亿,工业增加值超300亿,在先进制造业中占比约12%、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占比7.19%,是仅次于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的第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约1600家,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新材料公司15家(占全市总的18%),上市公司5家。全市新材料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到产品研发具备良好发展基础。随着科技资源不断集聚,有望在前沿材料方面打通从0到1的完整创新链,实现重大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但当前,整体仍存在一些困境,例如高端关键材料对外依赖高;大部分新材料企业规模小、技术弱,集中在产业链中低端环节,附加值低;全市仍然未能实现专业园区为载体的集群式发展。
建 议:
“十四五”时期是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东莞应破解产业发展困境,力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新材料产业的科技策源地、产业发展高地。为此建议:
1、注重统筹谋划,明确战略方向和产业定位
建议加强市级统筹谋划,以现有市场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为导向,结合我市优势,明晰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建议优先满足本地优势制造业需求,着手在电子材料、复合材料以及新能源材料等三个方向推动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前沿新材料。按照三个方向梳理产业链,制作产业链图谱,明确强链补链环节,指导各镇街(园区)在招商引资、增资扩产上共同构建布局合理、链条完整、创新迭代活跃的新材料产业格局。
2、高标准规划、建设若干新材料专业产业园
出台新材料产业空间规划,建设“一区多园”的新材料产业空间布局。“一区”为核心区,围绕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新材料产业核心区,布局中试验证机构、孵化器等,搭建多元创新服务平台。“多园”为产业园,在松山湖周边镇街布局若干新材料产业园,推动重大项目的引进和落地,也为核心区孵化企业提供产业化空间。
3、推进申报国家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
建议龙头企业联合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申报组建国家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大国家支持力度,推动产业更高质量发展。。
4、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细分领域龙头企业
为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建议打造全产业链创新联动平台。加快松山湖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以银禧科技、国立科技等本土新材料龙头企业为基础,进一步招揽专精特新企业,形成全周期创新生态链。另一方面,扩大镇街级产业集群,鼓励中小企业就近集聚,尽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外领先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
5、以科技催生新发展动能,促进新材料自主创新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聚焦先进金属材料、化工材料、电子材料、新能源材料、复合材料以及前沿材料6大领域进行基础研究与科研攻关。大力推进彬彬电池、思泉、炜田环保、金太阳、宜安科技、银禧科技、凯金等新材料公司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支持产业园区、新材料代表性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专业化联合研究院、初创园、孵化器等平台。推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科技数据库等资源开放共享,提高科技创新资源利用效率。探索与新材料学科优势高校或知名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共建新材料领域的实验室等平台。
6、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积极支持行业领军型企业参与研发、产业人才培养。推进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高校、科研院所,在东莞设立硕博培养点、博士后流动站等,聚集新材料领域青年拔尖人才。提升东莞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联合中科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开展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依托高校及各大创新平台,成建制引进新材料领域领军人才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