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东莞统筹约60平方公里连片土地,谋划建设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东部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东莞新材料产业基地、东莞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产业基地、东莞水乡新能源产业基地、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银瓶高端装备产业基地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并制定出台了支持基地建设的“1+N”政策体系,首批启动1万亩土地整备面向全球“揭榜招商”。打造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是我市为新兴产业发展谋划新空间新路径的重要举措,为拓展优化产业空间、促进优质资源要素集聚、培育一批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供新支撑新动能。
经过一年的谋划和推进,《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实施方案》发布,提出投入200亿元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布局产业基地,一批项目逐步落地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但是总体而言,七大战略新型产业基地规划有待落地,产业发展平台还需逐步建立,产业基地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完善,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重大项目与龙头项目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培育和争取,基地对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和拉动效果还不明显。
建 议:
一、健全机制、强化统筹。七大战略新型产业基地分布在全市不同的片区和不同镇街,不同产业基地在基地定位、产业发展、项目招商、企业服务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要站在全市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建立健全七大基地的管理机制,强化市级统筹作用,尽快落实“一名市级领导挂帅、一个工作专班、一份产业规划、一套政策支持、一张招商地图、一项配套基金、一项督查机制”的“七个一”工作机制的落地实施。
二、加强示范基地建设。把土地条件比较成熟的银瓶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建设作为产业基地示范,不断推进土地统筹、产业规划等路径摸索,借助示范基地的探索不断完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制度政策设计。同时,集中力量和资源,为示范基地招引一批龙头项目,力争“招进一个、引进一群、形成一批”,不断完善我市高端装备产业供应链和产业链,率先实现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三、加快出台一批与产业基地相配套特殊政策。推进相关产业向基地集聚发展,推动若干有利于基地发展的特殊政策落地,研究一批与重大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政策,在人才引进、土地管理、住房配套、项目审批等方面,进一步制定并试行更具针对性的支持政策。探索资金、资本与基地相对接的机制。畅通项目落地的“绿色通道”。
四、分类评价激发基地发展潜力。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战略研究,紧盯长三角先进地区乃至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趋势,把握新兴产业发展规律,摸底统筹全市现有关新兴产业增资扩产项目,引导相关产业集聚基地,做大存量,扩大增量,针对优质增资扩产项目或新招引项目,强化统筹优化土地等资源配置。对于不同类型的基地,实行分类指导、科学调度,避免“一刀切”评比工业产值,助推基地以更广阔的视野瞄准产业领域的标杆,努力实现创优争先。
五、强化服务,加强基地项目的生产要素保障。针对基地重点项目金融服务、资金支持、市场开拓等需求,加强生产要素保障。争取省级产业基金与市相关基金合作,更加精准地支持基地优质产业项目,并设置退出机制,很好发挥政策性基金的撬动作用。在预留用地指标、能耗指标方面给予产业基地倾斜支持。推动高校与基地对接,统筹高校和企业在紧缺型人才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为基地建设提供更多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