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突破20万亿,其中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为8.5万亿,占全部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42.5%。我国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各子领域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显著突破,部分领域甚至成为行业中的科技领头羊。借此发展背景,东莞应抓住机遇,做强做大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我市目前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具有以下优势和问题。
东莞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一是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基础牢固,产品门类齐全,为东莞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近几年东莞聚焦新一代新型通信、工业互联网、新型电子元器件、高清视频、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及高性能集成电路等领域。2020年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1366.8亿,已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增加值的36.5%;三是从产业链角度看,东莞电子信息产品主要集中在智能终端产品和电子元器件产品。
东莞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东莞信息通信设备产业以外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低。在受到智能手机生命周期的影响下,容易导致需求水平发生较大变化,这无疑对东莞未来整体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二是由于核心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产品附加值偏低,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整体利润水平不高。由于受行业龙头工业增加值率偏低的影响,直接拉低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导致东莞的整体工业增加值率明显低于深圳、广州和全省平均水平,也略低于佛山同期水平;三是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布局本地的零部件供应商只占一部分,导致该产业核心零部件自主性较低且产业链协同性不强,龙头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能力有待提高。
建 议:
基于东莞当前电子信息产业的现有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建议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可以从以下方向和路径进行布局
一、加快布局发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大力扶持已经具备一定技术基础的三代半导体企业。通过减免增值税、所得税、增加研发补贴来提升这些初创企业的盈利能力;加快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实验室和孵化器建设。发挥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东莞市产业引导基金以及股权投资基金。加快对第三代半导体相关企业的筛选和孵化、快速培育第一批第三代半导体先导企业。
二、积极探索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场景。加快5G通信技术应用开发,积极研发5G通信终端产品,实现5G通信零配件国产化,推进5G与云计算、大数据的集成创新;加快数字技术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研发的融合。基于数字技术的机器学习能力开发智能装备、全自动化工业机器人、全自动化机床。加强数字化技术在五金加工行业的应用,推行数字化制图、数字化加工、数字化检测;推进数字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家具制造、服装设计、电子设备制造等传统工厂的设计、采购、生产与销售环节进行改造,不断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
三、积极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园区。推动松山湖华为芯片项目落地,以华为智能终端项目为依托,利用区位优势争取华为处理器芯片、存储或射频芯片项目落户松山湖,形成新一代通讯产业集群;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功能区。将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进行功能定位与分块化建设,打造新一代通讯产业聚集区、人工智能聚集区、第三代半导体聚集区、物联网聚集区;设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园区协调办公室。整合各科研院所、实验室、与高新企业的研发资源,实现科研院所、实验室、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精准对接和密切合作,真正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点与痛点。
民进市委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关于培育和发展我市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感谢贵单位对我市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相关内容答复如下:
一、我市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基础扎实,产品门类广泛、品种齐全,涵盖计算机、通信设备、智能消费设备、电子器件、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等统计门类。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是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而逐步形成与壮大的,其经济总量始终在东莞工业中占据绝对优势。其中,以智能通信设备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产业占据主导地位。2021年智能移动终端集群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从对我市规上工业的贡献来看,2021年,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592.0亿元,同比增长6.4%,占规上工业的31.8%;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9661.1亿元,同比下降2.8%,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0.0%。
从在全国、全省的地位来看,2021年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占全省约20%,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的17.4%。2021年东莞市智能手机产量达2.45亿台,占全国总产量19.3%,全国每生产5台手机,就有近1台在东莞生产。
二、近年来推动我市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正如提案中所提出的,尽管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也存在智能手机产业独大、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增加值率偏低等等问题。为此,近年来我市从完善顶层设计、推动产业集聚、支持技术攻关、集聚创新资源、数字化转型等多个方面支持推动我市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优化提升产业结构。2022年修改完善《东莞市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加强产业整体谋划布局,争取尽快印发出台。行动计划重点围绕推动智能终端、智能消费电子、5G产业、工业互联网等产业与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融合贯通发展,推动电子信息重点企业“纵向延伸+横向拓展”。纵向即是支持重点企业自身积极进军布局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内部自身产业链延伸,横向就是积极帮助重点企业招引上下游企业,推动上下游相关行业的集聚发展,促进产业链的有机合作。
二是推动产业集聚,成功打造国家级先进集群。2021年,我市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集群拥有华为、OPPO、vivo等全球领先的智能手机“链主”企业,汇聚了整机制造方面的华贝电子、以诺通讯,电路板、元器件制造方面的生益科技、德普特、五株电子,触摸屏生产方面的蓝思科技,电池生产方面的新能源科技、新能德科技、凯金新能源,机背板、结构件生产方面的长盈精密、捷荣技术、领益智造等一批行业领先企业和隐形冠军。
三是支持技术攻关,增强配套能力。支持集群重点企业开展12项核心技术攻关,在5G通讯用高频覆铜板、5G移动通讯PCT基介电复合材料、5G高效PCT基天线材料研发,3D曲面玻璃屏和陶瓷精密构件研制,Mini/MicroLED显示模组制造,逻辑存储芯片封装以及高能量密度及快充锂电池研制等技术上取得突破。对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关键核心环节进行补强,完善先进制造业领域产业链条,增强电子信息产业的配套支撑能力。
四是集聚创新资源,创建企业创新平台。推动企业创建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制订和实施长期发展战略、整合内外资源、统筹管理技术创新活动,以及从事重大技术研究开发、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综合机构,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截至目前,全市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1家。同时,积极鼓励我市企业承担上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累计获得省财政专项补助9765.58万元支持技术中心创新投入,进一步完善了技术中心创新机制,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经过多方努力,2019年7月成功争取广东省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及器件创新中心获省批复为第三批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实现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零的突破。
五是强化“软”实力,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出台扶持政策支持赋能中心建设,一季度为赋能中心拨付了2千万元,推动两家赋能中心组建超过60人的本地团队,合共开展各类数字化转型赋能支撑活动21场,参与人员超过600人次。加快建设核心软件攻关基地,已形成了《东莞市核心软件攻关工程实施方案(送审稿)》呈报市政府审定,并对应《广东省核心软件试点应用企业推荐名单》共梳理形成我市试点应用备选企业109家。办好2021工业软件创新应用大赛,自2021年11月启动以来,共计收到650多位行业精英、136支团队提交的129份优秀作品,覆盖了多个行业应用场景,经过初、决赛评选,最终评选出创新奖5名,优秀产品奖7名,于5月23日在松山湖举办颁奖典礼和相关产业对接活动。建设“东莞市工业数字大厦”,培育数字经济发展生态。“东莞市工业数字大厦”及“东莞市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中心”于4月27日在松山湖光大WE谷产业园举行授牌仪式,目前已入驻了68家数字产业企业,初步形成“三基地两中心”的服务体系建设框架。
三、“十四五”期间我市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发展的发展思路
(一)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在推进智能终端国家集群基础上,进一步将我市打造成世界级新一代通信设备、手机及新型智能终端、半导体元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产业集聚区。
在产业规模方面,力争到2025年,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完成规上总产值1.2万亿元,其中智能终端产业规上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约2000亿元,年均增长7%,产业整体利润率有明显提高。
在产业布局方面,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引,重点打造高端化智能终端集聚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集聚区、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聚区。力争 2025 年建成智能终端产业基地 1个、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1个、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地1个。
在骨干企业培育方面,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具有创新引领作用的独角兽企业,打造细分行业领域“单项冠军”企业,力争 2025 年,力争建设2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3个,重点龙头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6%。
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力争到 2025 年,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其中智能终端集群更加开放,集聚和配置全球智慧和资源,全面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
(二)发展重点
一是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高端化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第三代半导体项目、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建设。突出在控制系统方面的技术优势,推进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等。
二是发展核心技术和重点产品。着重解决“缺芯少核”、推进国际微电子学院、东莞微电子研究院等平台建设,解决高性能电池管理芯片、车规级芯片等高端芯片卡脖子问题。
三是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群。积极引进集成电路先进制造工艺、高端电子元器件、智能传感器、新型显示等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落户。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支持既有技术核心竞争力,又有资本运作能力的“专精特新”电子信息制造业龙头企业实现国际化布局、全球化发展。
非常感谢贵单位对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工作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得到您的关心和支持,加强联系沟通,提供更好更多的建议和意见。
领导签字:肖必良
承办人姓名:夏洁
联系电话:26988211
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二二年六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