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科技为先,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和中坚作用,明确要求广东把着力点放在制造业上,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东莞市作为广东制造强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先后引入了包括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集聚了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在科技成果源头创新上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但长期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难点问题。为疏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堵点”,特别建议加强对承接前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高科技初创企业的政策扶持。
建 议:
一、为高科技初创企业提供稳定的财政支持。由市科技局负责遴选符合要求的高科技初创企业,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及人才配套支持。
二、鼓励市镇街(园区)与科技成果孵化载体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一是为高科技初创企业提供不超过三年的免租场地。二是由市科技局和镇街(园区)按照1:2的比例提供专项资金扶持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启动建设。三是提供完善社区生活环境配套。
三、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扶植一批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科技服务龙头企业发展。建立科技服务业聚集基地和示范区,制定和完善科技服务业集聚基地建设标准、管理办法和扶持措施,促进优势产业集群互动发展。
四、强化服务支撑。一是建立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包括区域共享资源数据库建设,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平台建设,政策咨询服务以及转化路径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引领作用,打造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二是支持成立知识产权服务联盟,开发高端检索分析工具,推动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免费或低成本向社会开放。三是充分发挥技术进出口交易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展会在推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
张广宇委员:
感谢您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您提出“关于加强高科技初创企业扶持力度,疏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堵点’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结合部门职能,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是出台科技企业扶持政策。针对科技型企业出台了《东莞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项目入驻管理及扶持办法》含概办公场地、生产厂房等八大扶持政策,实施东莞市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好的高新技术企业,构建“百强企业-瞪羚企业-高企”的创新型企业培育梯队,给予研发投入补助、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立项资助、人才配套及风险投资等政策扶持。
二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由市科技局牵头松山湖管委会、东实集团建设东莞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工作,搭建科技成果供需双方相互转化的渠道网络,建设科技创新专家智库,建立科技成果筛选机制,引导企业、金融机构、创业者等进行投资转化,建立科技成果专业化、市场化定价机制,指导科技成果所有方以协议出让、股权投资等方式进行技术成果交易。同时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专项经费,为入驻企业提供新进驻租金、生产厂房租金、创新创业启动资金、使用共享仪器设备补贴、举办活动经费、人才住房租金等补贴资助,降低入驻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为企业创富提供全方位保障。建设一年多来,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在人才汇聚、企业入驻、氛围营造、环境提升等方面都取得了大幅提升,逐步成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创新创业创富的首选地。
三是培育技术服务人才队伍。自松山湖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正式获批第二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以来,培养基地加快落实基地建设及各项培训工作。截至目前,培养基地已举办三期初级、二期中级培训班,累计培养初级技术经纪人312人、中级技术经理人72人,RTTP国际注册经理人110人次。通过培养基地与技术经纪人的联动建设,全面推动我市技术转移人才的有序化、规范化、体系化培养。
四是加强科技推广和技术转移。规范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初审工作程序和流程,加强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的宣传推广力度,举办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宣讲活动。2021年,我市共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356份,合同成交额67.79亿元,技术交易额62.36亿元,全省排名第四。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登记工作,2021年我市共有82个科技成果完成登记。
五是建设科技服务载体。目前全市组建了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共32家,其中经省级认定的25家,经国家认定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家;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19家,其中国家级24家、省级22家、市级52家,孵化面积达200.75万平方,在孵企业有3784家。
二、工作计划
一是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培育一批熟悉专业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的技术经理人,通过“一对一”对接,准确挖掘企业的产学研对接需求,协助企业寻找合理的技术解决方案,促企业与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的快速、有效对接。积极引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带动一批具有一定经验和服务水平的技术经理人来莞服务,动员引导服务机构加强人员培养,及时对接并解决企业产学研对接需求。
二是分领域开展产学研系列对接活动,计划由市领导或局领导亲自带队,以市场应用为导向,分行业分领域组织我市建有或计划建立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企业前往国内具有不同领域优势学科的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推动优秀成果来莞产业化,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助力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提升企业产能。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您一如既往支持东莞科技创新,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我市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
特此回复。
承办人姓名:戴卫星
联系电话:22831476
东莞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