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背景
在“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国家意志的时代背景下,全面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而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实现建筑业“碳达峰”和“碳中和”,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近年来,国家、各省行业主管部门都在加大力度推动建筑业全面深化改革,并相继出台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相关政策。其中,2020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而广东省人民政府在早在2017年就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将珠三角城市群列为重点推进地区,并到2025年年底前,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5%以上的目标。
二、发展现状
广东省是响应住建部发展装配式建筑最早的省份之一,据省住建厅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省已认定1个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2个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21个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66个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全省共有装配式混凝土预制构配件企业53家,生产线233条,设计产能约500 m3;装配式钢结构构件企业18家,生产线67条,设计产能约236.8万吨,初步形成规模化的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产业集群,产业链条基本形成。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东莞有4家装配式构件工厂,年产能约为30万m3。而周边的广州有11家工厂,深圳有5家构件工厂,惠州内有9家构件工厂。
从全省来看,除深圳等少数城市发展较好之外,其他城市和地区发展相对缓慢,距离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仍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东莞装配式建筑发展相对较慢的主要原因:一是东莞市的标准和要求相对较低,主观上导致相关建设单位能不做就不做,能少做就少做,客观上导致构件需求量少;二是虽然前期有很多单位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但由于业内普遍认为装配式建筑成本、质量、进度不可控的认知和产业链的不成熟,成功案例较少,没有起到应有的示范作用。
建 议:
三、有关建议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目前,我市装配式预制构件仅占实施项目计容面积的15%,低于广州、深圳地区标准;加上成型钢筋和铝合金模板也纳入计分,装配式预制构件的实际需求量远低于深圳和广州。建议我市严格按省标来执行我市装配式建筑的评分标准,提高预制构件实施比例,从而促进我市装配式建筑的落地见效。
二是建立装配式一体化评价体系。建筑工业化是系统工程,应统筹规划。建议相关部门联合行业协(学)会积极推进装配式一体化评价体系的研究工作,从装配式建筑的建筑设计、生产制作、运输配送、施工安装等各环节建立评价标准,同时鼓励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三是打造装配式建筑样板工程。建议我市在松山湖、滨海湾、水乡新区的财政投资和市属国有企业投资的项目中,打造若干个从设计、制造到建造一体化实施,质量、交期和成本可控的装配式建筑样板项目,同时在该项目上围绕建筑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以及碳排放展开主题研究与探索。
四是充分发挥行业协(学)会平台作用。要进一步加强我市建设行业协(学)会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其专家资源优势,多形式、常态化举办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和智能建造相关的主题活动,加强行业内的技术交流,着力提升我市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
五是积极推进装配式建筑管理系统的研发应用工作。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施工,对跨组织管理协同的要求较高。建议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套相关政策,推进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同时,鼓励企业开发“设计、工厂、工地”一体化协同管理的信息服务软件,促进全行业数字化转型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