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打造“顶天立地”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高水平医院、区域中心医院和社卫机构建设,镇街医院的生存发展空间受到一定限制;同时,走过13年发展历程的社卫机构,发展也遇上瓶颈。两者不约而同走到了历史的交叉口。
一、基本情况
我市社卫机构于2008年开始运营,至2020年,社卫机构从307个增加至390个;年门诊量从131.08万人次增加至2187.54万人次(2019年),呈快速增长。
以镇街公立医院为主的二级医院,2008年床位数、病床使用率、年门诊量分别为7163张、83.13%、1534.27万人次;2020年分别为8049张、65.5%、854.33万人次,服务量回落明显。
高水平医院和区域中心医院为主的三级医院,2020年床位数、门诊量分别是2008年的5.63倍和4倍,病床使用率达到83.3%,服务量基本饱和。
2015年至2019年期间,社卫机构门诊量增长了35.48%,占全市门诊量的29.41%;镇街医院门诊量增长了22.56%,占全市门诊量的14.37%;三级医院门诊量增长29.04%,占全市门诊量的20.12%。
二、存在不足
(一)医疗服务体系失衡。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不平衡局面。高水平医院和区域中心医院有大量财政投入,与高等医学院校实施校地共建,医教研实力迅速提升。社卫机构在“强基层、保基本”的政策驱动下快速发展,医保“社区首诊、分级转诊”的政策让大部分患者留在社区,社卫机构服务量呈爆发式增长。镇街医院在夹缝中生存,在现行架构下,前景堪忧。
(二)镇街医院医疗资源闲置,转型突破难。镇街公立医院受医保杠杆调节作用影响较大,医保转诊到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报销比例梯度小。部分医院经营管理不善,医疗资源闲置和利用率低,影响卫生技术队伍稳定性,2020年全市28家公立镇街医院有23家呈经营性亏损状态。我市推动医院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专科医院或“大专科小综合”等方向发展,但目前除东坑医院转型医养结合、南城医院打造肝胆疾病特色诊外,成熟案例仍然不多。
(三)社卫机构服务能力单一,不能满足群众需要。社卫机构人员专业技术范围单一、职称不高,主要配置基本药物、基础医疗设备,对于疾病严重并发症的早期甄别能力不足,对于疑难复杂病例和急症的处置能力不足,医疗服务的完整性、时效性欠缺,群众的就医获得感、幸福感下降。缺乏“总额包干、节余留用”等医保政策引导,医院和社卫机构发展不协调。
建 议:
三、建议
分层次推动镇街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融合发展,解决目前镇街医院和社卫机构各自发展的痛点问题,构建完善的医疗服务新体系,满足城市高质量发展需求。
(一)完善分级诊疗,为镇域医疗机构发展创造空间。发挥医保杠杆调节作用,降低转诊至三级医院的报销比例,形成有效的梯度,盘活镇街的医疗资源,促进各级医疗机构均衡发展。
(二)分层分步推动,因地制宜实施多种融合发展模式。
1. 社区医院发展模式。常住人口低于20万人的镇街,如洪梅、望牛墩等,医院和社卫机构往往运营管理水平均不高,建议合并为社区卫生健康中心,整合为一个医疗机构,为群众提供全周期广覆盖的一站式卫生健康服务。
2. 紧密型医联体模式。常住人口介于20万人至40万人的镇街,如清溪等,医院和社卫机构往往相互无序竞争,建议采用紧密型医联体发展模式,推动医院和社卫之间医务人员、医疗设备等医疗资源的深度整合,让患者在医院和社卫之间根据病情合理流动,提升患者满意度。
3. 自主发展模式。常住人口40万人以上的镇街,如虎门、大朗等,建议维持目前自主发展模式,加强协同发展,引导根据疾病谱等区域特征差异化发展特色专科诊疗,增强群众就诊获得感。
(三)发挥医保联动支撑作用。建设紧密型医联体,实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施“总额包干、结余留用”的医保政策,发挥医保在医疗综合改革中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