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养老难题主要表现为新冠疫情对新兴养老业态冲击严重,其次是养老机构运营成本增加,再是养老群体的护理难度增加。目前在传统养老及家庭结构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90%的老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但传统的家庭环境存在许多不利老人健康的风险, 老年群体作为特殊群体,自理能力较弱,对手机支付、健康扫码等新技术手段缺乏了解,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对上门看病和助餐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多以提供日常生活服务为主,缺少专业化的医疗保健和精神文化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医养结合资源不够,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患病几率的增加,他们对自身健康更为关注,对医疗和日常保健的需求也更为迫切,但目前医养结合不足导致老年人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大部分老年人有1种及以上慢性病,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和运动系统疾病,目前社区医疗健康服务人员严重不足,包括全科医生和专业护理员,只能为老年人开展定期体检、举办健康讲座等常规服务,而上门看病、康复护理、心理咨询、应急救助等专业性较强的服务无法提供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足,不能满足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目前,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仍存在一些体制和政策障碍,社区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服务机构以及社区之间的关系松散,联动性不强,因此开展新型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通过对社区居家养老住宅环境的改造,营造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的环境空间,满足老人心理和生理的需求,以体现当今社会对老人的尊重和人文关怀。
建 议:
1.补齐养老服务业相关政策措施短板,对居家养老社区建设及其发展做出长期规划。政府应从宏观的角度制定各项支持社区养老的政策,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改善,人手配备的增加,完善社区老年文化体育设施和医疗保健康复设施,开展保健康复、常见病预防等知识讲座等,多措并举,满足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2.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增设养老床位,这是最接地气的,能够提高老年人的医养结合服务可及性。在小区嵌入社区养老机构,成年子女可以就近探访,同时,成年子女可以到机构里做义工、志愿服务,减少成本。此模式对老人的身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都得兼顾和满足,更易为大众接受。
3.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养老事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可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承受能力,形成不同档次的服务标准,实行有偿服务、低偿服务。这样既实现了政府购买服务,又满足了社区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4.建立一支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需要对服务员按不同的要求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按培训技能考核的等级从事相应等级的服务,做到持证上岗。加强社区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服务机构以及社区之间的联系,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以更好地为为老人提供多元化服务。
5.社区家庭医生建立社区居家养老老人健康档案,充分发挥社区家庭医生的上门诊疗、心理咨询、康复护理、应急救助等健康服务。以居家为基础、社区家庭医生医疗护理服务为依托,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居家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保障后疫情时代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健康发展,真正体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李燕琴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开展新型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建议》提案收悉。经综合市卫生健康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一)创新服务模式,织密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一是优化居家养老服务资助对象范围。2006年,我市在莞城、石龙启动了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随后在全市全面推广。2021年4月2日正式实施《东莞市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办法(修订)》,将服务资助范围优化拓宽为各年龄段的失能老年人和特殊困难老年人,实现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全覆盖(按照重度失能每人每月720元、中度失能每人每月480元、轻度失能或能力完好每人每月360元的标准提供服务)。服务资助对象可享受生活照料、卫生清洁、助餐配餐、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平安铃”等服务。截至2022年6月底,全市13119名老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资助,其中轻度失能老人728人,中度失能老人5778人,重度失能老人6693人。
二是推进“大配餐”向全市范围覆盖。2019年5月启动“大配餐”试点工作,将全面推进居家养老“大配餐”纳入《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机制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市政府一号文2020年行动计划》和“2020年十件民生实事”,并会同市慈善会对居家养老“大配餐”给予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目前,居家养老“大配餐”服务已实现镇街(园区)全覆盖,全市共为3681名老人提供“大配餐”服务资助,有47间长者饭堂投入使用,形成了自建自营集中配送、社会化集中配送、养老机构对外辐射服务、“社区自营+助餐点助餐”等多元化的服务模式,为有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资助老人提供助餐配餐服务。
三是推进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2020年起实施《东莞市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项目实施方案》,通过政府、慈善组织、企业等多方力量,由养老服务产业有关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及改造建设,为困难老年人提供住房安全性和无障碍设施等方面的改造。2021年起纳入“民生大莞家”中“民生微心愿”住房保障项目,将特困、低保、低收入家庭中的户籍老年人纳入改造资助范围,实现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资助全覆盖。目前,已为1008户困难老年人家庭提供适老化资助改造。
四是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2010年起实施“平安铃”社区老年人应急呼救项目,提供应急救援、定位、紧急呼叫、精神慰藉等24小时在线服务。2019年11月起启用“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提供“居家养老自助下单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可通过手机微信端(App端)、“平安铃”等通信载体,按需自主选择服务项目),充分满足了老年人家庭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截至2022年6月,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共完成服务订单487.9万张,服务评价满意率达98.82%,日均订单达5304单,单次服务平均服务时长超55分钟。
(二)加强医疗服务,推动医养结合提质增效
一是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养老机构深入养老服务合作。逐步推进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在预约就诊、双向转诊合作机制上的衔接。如厚街镇涌口社区卫生服务站每日安排医护人员为邻近的厚街敬老中心提供上门诊疗、护理、康复指导服务,为敬老中心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预约就诊、转诊服务,该站点李思勇全科医生于2020年获得全国“敬老爱老模范人物”荣誉称号;沙田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辖区内同时符合年龄在80岁以上、行动不便、罹患慢性病等条件的老年人登记造册(名单来源于社卫门诊诊疗信息、养老机构推送等),定期提供上门诊疗、护理、康复指导服务以及预约就诊、转诊服务等。
二是推进社区医养,实现“大病在医院,小病在社区”目标。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或社会医疗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近年来,全市实施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等多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时,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或社会医疗机构还进驻居家养老服务点或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并定期配备有全职医生,为社区及居家老人提供医疗服务,努力实现“大病在医院,小病在社区”的目标。
三是以“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单位为依托,开展社区老年医疗护理服务。目前我市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试点单位共20家,其中公立医疗机构有16家,民营医疗机构有4家;试点医疗机构中三级医疗机构有8家,二级医疗机构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护理站1家;综合医院14家,中医医院1家,专科医院1家(市妇幼保健院)。截至2022年4月,服务平台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功能共完成订单1673例次。
四是家庭医生为载体做实老龄健康管理。我市家庭医生自2014年试点,2015年全面铺开,经过7年的努力探索,实现从传统服务模式向契约式、主动式服务的转变。目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共签约220260人,积极推广个性化服务包签约工作,为老年人提供对患者提供个性化、长期的健康管理服务,全面提升我市老年人健康水平。2021年我市为169463位老人提供了健康管理服务,为180850位老年人提供了健康体检服务,建立健康档案245851份,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为67.7%,有力推动我市老年人健康管理的全面开展。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下来,我局将会同有关单位继续研究开展新型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可行性,增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一)强化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建设。认真实施《东莞市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办法(修订)》,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要求,运用市养老服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养老服务领域涉及全局性、跨部门的重点、难点问题,形成推进养老服务发展合力。
(二)完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推广和使用力度,建立健全覆盖本辖区内居家老年人的信息库,整合各类养老服务资源,丰富完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内容,加强大数据采集、分析和运用,以社区为平台、需求为指引、居家为终端,实现养老服务需求和供给精准对接,促进养老资源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支持社会力量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整合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信息平台、公共服务等资源,鼓励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智能终端产品和应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紧急呼叫、远程医疗、无线定位、安全监测、家政预约、物品代购、费用代缴、服务转介等服务。
(三)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提标提质。虽然我市2019年出台了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办法,引导服务机构重点提供康复护理服务,但目前我市居家养老服务仍以提供家政清洁、精神慰藉、生活照料为主,老年人急需的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专业服务还比较缺乏,服务供给与养老需求不匹配,服务标准不统一,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针对此情况,市民政局计划出台相关指导文件,从人员配置、服务类型和考核标准上,推动全市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康复护理服务工作。
(四)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推进多层次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依托各类院校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养老机构,建立养老人才实训基地,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估、激励机制。继续实施“南粤家政”养老服务培训项目,加大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健全“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持续提升养老服务队伍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五)提升社区家庭医生服务水平。根据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医疗需要,市卫生健康局研究开发“家庭医生线上问诊预约转诊”小程序,探索签约家庭医生的慢性病参保人可实行线上问诊全科医生,线上办理转诊等服务。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贵委员对民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东莞市民政局
2022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