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养老难题主要表现为新冠疫情对新兴养老业态冲击严重,其次是养老机构运营成本增加,再是养老群体的护理难度增加。目前在传统养老及家庭结构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90%的老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但传统的家庭环境存在许多不利老人健康的风险, 老年群体作为特殊群体,自理能力较弱,对手机支付、健康扫码等新技术手段缺乏了解,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对上门看病和助餐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多以提供日常生活服务为主,缺少专业化的医疗保健和精神文化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医养结合资源不够,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患病几率的增加,他们对自身健康更为关注,对医疗和日常保健的需求也更为迫切,但目前医养结合不足导致老年人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大部分老年人有1种及以上慢性病,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和运动系统疾病,目前社区医疗健康服务人员严重不足,包括全科医生和专业护理员,只能为老年人开展定期体检、举办健康讲座等常规服务,而上门看病、康复护理、心理咨询、应急救助等专业性较强的服务无法提供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足,不能满足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目前,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仍存在一些体制和政策障碍,社区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服务机构以及社区之间的关系松散,联动性不强,因此开展新型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通过对社区居家养老住宅环境的改造,营造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的环境空间,满足老人心理和生理的需求,以体现当今社会对老人的尊重和人文关怀。
建 议:
1.补齐养老服务业相关政策措施短板,对居家养老社区建设及其发展做出长期规划。政府应从宏观的角度制定各项支持社区养老的政策,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改善,人手配备的增加,完善社区老年文化体育设施和医疗保健康复设施,开展保健康复、常见病预防等知识讲座等,多措并举,满足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2.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增设养老床位,这是最接地气的,能够提高老年人的医养结合服务可及性。在小区嵌入社区养老机构,成年子女可以就近探访,同时,成年子女可以到机构里做义工、志愿服务,减少成本。此模式对老人的身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都得兼顾和满足,更易为大众接受。
3.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养老事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可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承受能力,形成不同档次的服务标准,实行有偿服务、低偿服务。这样既实现了政府购买服务,又满足了社区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4.建立一支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需要对服务员按不同的要求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按培训技能考核的等级从事相应等级的服务,做到持证上岗。加强社区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服务机构以及社区之间的联系,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以更好地为为老人提供多元化服务。
5.社区家庭医生建立社区居家养老老人健康档案,充分发挥社区家庭医生的上门诊疗、心理咨询、康复护理、应急救助等健康服务。以居家为基础、社区家庭医生医疗护理服务为依托,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居家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保障后疫情时代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健康发展,真正体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