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是生命的保障。突发自然灾害、创伤、猝死等应急救援能力彰显一个城市和市民的综合素质。我市打造高质量发展名片,需要在市民的素质建设上加大投入,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建议我市进行全民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保障广大市民生命安全。
据目前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55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其死因大多是由于不能得到及时的抢救。如果能够在5分钟内接受心肺复苏,复活率可达35.5%。但是,我国心脏骤停的复苏成功率低于1%,最主要的原因是心脏骤停绝大部分发生在院外,我国心肺复苏的普及率又非常低(不到1%)。
建 议:
(一)政府主导,部门协同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要引导居民学习掌握心肺复苏等自救互救知识技能,面向家庭和个人普及预防疾病、紧急救援等维系健康的知识与技能,提高院前急救应急处置能力等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也指出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红十字会等有关部门、组织应当积极开展急救培训,普及急救知识,鼓励医疗卫生人员,经过急救培训的人员积极参与。公共场所急救服务应当按照规定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设施。
(二)形成全社会培训网络体系
建议一是以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为急救培训导师的主要来源,急诊急救人员应起主导、引领作用。各医院急诊科主任为本单位的急救培训导师团队组长,不仅对本院全体员工进行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还要负责本单位的急救培训导师遴选推荐和统筹安排等工作。二是依托专业机构,构建全社会培训网络体系。在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过程中选取知识掌握好、领悟力强,自愿参与急救培训的社会人员作为补充,充实师资队伍。三是广泛设置培训点。建立以辖区公立医院为中心,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网点的培训网络。四是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考核标准、统一发证的要求,采取集中培训与送教上门的方式进行现场培训,确保培训质量。
(三)探索将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制度化
为保证培训质量和达到全社会培训的目的,建议探索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制度化。将培训纳入为公务员、公安、教师、司机的岗前培训内容,并定期复核,务求“人人过关”。
(四)建立公共场所急救用品规划配置长效管理机制
AED被称为“救命神器”,如果一个人心脏突然停止跳动,4分钟内用上AED,救活的几率高达90%。建议将急救用品配置纳入东莞市应急救治体系建设,结合我市院前急救布局规划,逐步分批分阶段推广急救用品配置使用。急救用品配置内容为AED、简易通气装置、便携式急救用品等。确定急救用品购置、安装、维护、培训及宣传等职责的主体承担机构,建立急救用品管理、监督和质量控制的长效机制。
(五)进一步探索发挥科学技术支持的作用
高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支撑与改善了社会急救服务能力,也是提高社会急救服务管理能力、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手段。利用大数据、5G+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实现大规模召集、组织实施社会急救技能培训以及建立社会化急救志愿者在线队伍体系,为促进急诊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型提供社会技术支撑。
(六)财政支持是社会急救体系建设的重要保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的精神,在“政府主导”下社区建立社会急救体系尤为迫切,这也体现了党和人民政府对人民健康的重视,是一项民生工程。建立国家主导政府财政支持的社会急救体系是我国健康促进的重要保证。
尊敬的罗永军先生:
您的《关于全面提升我市急救知识和技能,保障广大市民生命安全的建议》(第20220072号)提案我会已收悉,结合市红十字会职能,现将我会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情况作如下答复:
一、开展红十字急救知识培训情况
东莞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在2009年7月,就下发了《关于印发东莞市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方案的通知》,同时市、镇两级分别召开了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动员会,为我市的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政策保障。2014年始至今,市政府连续9年将市红十字会普及性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纳入市政府民生十件实事,年度完成的培训任务从4万人次逐年提升到今年的6万人次,培训对象覆盖全市高一级学生。
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红十字会积极建设并提升“救在身边·校园守护”“救在身边·社区公益讲堂”等“救在身边”品牌,在全市广泛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培训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截至2021年底,市红十字会共完成应急救护知识培训82万多人次,按全市常住人口1046.66万算,全市接受过救护知识培训的人员占比达7.83%。
二、我市AED推广和设置情况
我会充分利用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开展培训的机会,宣传和推动AED的应用。目前,我市已经有一批接受过我会培训的企业在工作区域设置了AED,如华为机器有限公司、东莞三星视界有限公司、东莞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日发电子科技(东莞)有限公司、金霸王、泰科电子(东莞)有限公司等。
为了给广大市民出行保平安,同时为了加大宣传,引起社会各界共同重视和推广AED。我会自2017年开始,在市内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力所能力的范围内开始设置AED。2020年,市政府更是将推广设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机)纳入十件民生实事,推广AED机设施普及,任务量是在人流密集的场所配置不少于200台AED。为使该工作顺利完成,经市政府同意,市红十字会印发了《2020年东莞市公共场所设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工作方案》,在各镇街配合下,全年实际完成配置AED223台,并对设置单位全部进行了AED使用技能培训。至2021年底,我市累计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设置AED261台。
三、红十字救护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为规范救护师资管理,市红十字会制定了《红十字救护师资管理办法》,组建专业的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师资队伍,截至2021年底,共培训红十字师资231人。同时,定期开展救护师资复训及培训班,广泛培育红十字师资,不断壮大救护师资队伍,为开展救护知识培训储备人才,组建了10余支宣教志愿服务队,深入社区普及应急救护知识,积极营造“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氛围。
下来,市红十字会将继续与相关部门一起,努力宣传普及急救知识,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充分利用好传统媒体、网络渠道,运用科普文章、图解、视频等各种方式,让急救知识更好地得以传播,让更多市民掌握急救技能,关键时刻发挥自救和救人的作用,实现“救在身边”,以保障市民生命安全。
东莞市红十字会
2022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