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才。《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打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国先进制造之都的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抓手,携手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育高质量发展创新动力源,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湾区创新高地,促进升级版的“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
发展现状。东莞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定位,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首个超万亿元的产业集群。东莞R&D占比达3.54%,跃居全省第二,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超44 件,国家级孵化器23家、省级工程中心439家、省创新科研团队38个、新型研发机构33个,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跃升至约7388家,位居全省第三。全市人才总量达250万余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8.3万人,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创新实践基地等工作平台共69个。
问题挑战。东莞外贸依存程度较高,制造业具有“订单全球化、配套本地化”,港澳台资企业众多等显著特征,同时也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等发展瓶颈,许多港澳企业面临科技人才供求矛盾突出,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匹配不均衡等问题。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面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如何一方面聚焦“港澳所需”,解决港澳台资企业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所需所急,另一方面聚焦“东莞所能”,发挥东莞制造业优势,用好两个市场参与区域竞争,深度融入全球国际发展格局是东莞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建 议:
一是合力培育粤港澳新动能,探索建设东莞大湾区科技领军人才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强深化与港澳的合作,将港澳乃至世界的大脑和东莞的制造深度结合起来,打造“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世界范本。香港科学园是聚集了香港5大高校及全球超过12000位优秀科技人才,800多间未来科技独角兽企业,这类企业大多都有来东莞落地的意愿。希望政府支持深化东莞和香港科学园开展“IDM2”硬件开发加速计划,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计划,并由相关部门重点推进,将东莞和香港科学园的合作案例打造成为大湾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深度融合共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促进东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是建议政府支持搭建完善的科技人才生态。政府不但要大力支持科技企业、科技领军人才,还要大力支持科技社会团体、现代科技服务业人才的发展。经过调研,东莞大多数的科技领军人才企业认为科技人才社会团体、现代科技服务业人才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可以为科技企业发展解决人才、市场、资金等共性问题。支持科技社会组织、特别是国家科技部相关组织在东莞落地发展,在松山湖、滨海湾新区等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领军人才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抢占大湾区科技领军人才核心关键资源。
三是建议支持东莞科技社会团体联合港澳等科技组织开展各种创新合作,整合创新资源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高质量发展赋能。支持深化实施东莞市高层次科技人才伙伴计划,支持实施“大湾区青年科技人才领袖计划”和“大湾区样机快速开发联盟计划”等,多维度、多层次稳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同时,为全球科技人才来东莞发展提供联盟先进制造技术等资源支撑,打造全球科技人才理想变为现实最佳城市,建议这些计划也能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计划并由相关职能部门来持续跟进支持推动。
尊敬的张敬智、蔡玲霞、王晓强、刘贺贤、尹志强委员:
您好!第20220060号“关于在东莞建设大湾区科技领军人才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建议”收悉。经商市委台港澳办、市科技局、市科协、松山湖高新区管委会、滨海湾新区管委会,现对该提案提出以下回复意见:
一、加强创新平台建设集聚高端科研人才
一是以大科学装置为重点吸引高端科研人才。目前,散裂中子源一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进光源和先进阿秒激光等大科学装置正谋划建设。依托散裂中子源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设立开放课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与应用,吸引高端科研人才来莞实验研究,目前已有超过400名中科院高端科研人才常驻东莞,吸引国内外一批科学家来莞开展了超过600项用户课题。二是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为抓手集聚高端科研人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作为首批四所的省实验室之一,依托中科院物理所、高能所,由王恩哥、赵忠贤、汪卫华等院士担纲组建,已集聚科研人员935名,其中双聘和全职科研人员近552名,包括两院院士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5人,与18所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225名,部分优秀成果入选中国重大技术进展。近期将与国家开发投资集团共同设立成果转化投资金,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建设成果转化基地。三是以高水平高等院校广纳高端科研人才。积极推进东莞理工学院加快建成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高标准筹建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东莞理工学院2016年以来共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博士、博士后等7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等顶尖杰出人才60人,培养博士后130余人,招收联合培养研究生380余人;与散裂中子源共建的多物理谱仪已成功试运行,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联合共建材料学科,通过科研促学科建设吸纳高端科研人才。四是以新型研发机构吸纳高端科研人才。东莞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共建33家新型研发机构,在莞组建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分支机构19个,服务企业超过2万家,累计孵化企业1600多家。引进科研人才超3300人,一批高层次科学家率团队扎根东莞,其中,“智能终端精密构件制造装备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二、推进人才发展载体建设,深化莞港澳合作
一是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力打造松山湖、滨海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吸引更多港澳青年人才来莞创业就业。目前,滨海湾新区已进驻粤港澳台侨企业57家(其中港澳企业34家),已有50家完成注册登记(其中港澳企业30家),吸引62位粤港澳台侨青年创新创业(其中港澳青年39人),服务接待粤港澳青年超过1200人次。松山湖高新区实施《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推动港澳人才创新创业实施办法》,给予港澳项目启动资金奖励、快速成长奖励、发展成效奖励,以及办公场地租金补贴等,吸引一批港澳地区优质项目和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全方位支持港澳项目落地产业化。截至目前,累计进驻港澳人才创业企业96家。二是聚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项目落地发展。松山湖管委会在人才大厦一楼建成港澳科创成果转化展示平台,与香港创新科技及制造业联合总会、香港城大深研院纳米制造实验室等港澳机构达成合作,集中展示高水平的、已有原型产品或模型的专利成果,促进港澳科创成果与东莞本地企业和机构的有效对接,目前累计有60多个展品在平台展示。
与香港科学园合作开展iDM2“硬件开发加速计划”,项目的创意和设计在科学园,生产和市场销售环节在东莞,实现“港澳资源+东莞制造”模式。举办“相亲会”,为科学园内孵化的优质创业项目在东莞寻找合适的生产商合作伙伴,开拓销售市场。目前已有5家科学园孵化的iDM2计划支持项目在基地落户,均已处于产业化环节。松山湖已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广东)并已投入运营使用,正探索建设技术转移人才区域培养机制。正与广东省科学院及河源市科技局合作建设联合办学点,计划年内合作开展一系列初级和中级技术经纪人培训活动,培养一批区域技术转移人才,进一步促进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三是加快推进大湾区大学科技园、正中科学园、欧菲光湾区科创中心、AI+未来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为粤港澳台侨青年发展提供更大、更优质的空间载体。
三、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生态,提高人才服务水平
一是举办高层次人才交流活动。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东莞行、“湾区青年 才聚东莞”湾区青年科技领袖企业家高峰论坛暨青年人才交流会等活动,促成企业与人才合作。3年来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累计邀请超过200名海内外院士、500名专家学者出席活动,吸引近5000名企业和机构代表参会,成为院士专家学术交流、技术对接、成果转化的重要品牌。二是建设海外人才工作站。在美国、德国、俄罗斯、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布局建设8个海外人才工作站,搭建海外招才引才网络;组建东莞市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俄国际高技术转移中心、东莞(硅谷)海外创新中心、东莞与乌克兰、白俄罗斯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服务中心等机构,拓展与海外人才的科技合作。三是落实境外高端人才认定及个税补贴政策。2020年向社会公开受理个税补贴申请791人,补贴金额7546.37万元,2021年受理申请1049人,预计补助近1.2亿元。四是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近三年承办了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港澳台赛区,自主筹办了“赢在东莞”创新创业港澳台赛区,累计吸引了276个港澳台团队报名参赛。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成为全省首批粤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之一,已引进74家港澳青年团队项目落户。其中,李泽湘教授组建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已孵化机器人创业公司60余家,引进港澳企业和团队超过500人,累计产值达28亿元。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东莞)香港青年实习计划,自2015年实施以来,先后动员我市企业开发实习岗位逾千个,共接收272名香港大学生来莞实习。期间,通过启动仪式、企业实习、周末活动、分享大会等系列活动,让香港青年全方位了解东莞、了解内地的发展环境,有效激发香港青年人才来莞发展热情。五是完善智慧人才服务平台建设。上线东莞市优才卡、研发人才政策奖补(研发人才经济贡献奖励、单位引才补贴、柔性引才、青年见习实习补贴、素质提升补贴)、新时代创新人才奖补(综合补贴、素质提升)等办理事项,结合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进度,完善新政策系统需求设定,优化提升平台通知公告、人才服务、工作展示等功能,推动实现人才服务事项“指尖办”,提高人才服务便利度。六是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通过购买专业团队服务,为港澳项目在落地选址、政策解读、申报辅导、资源对接等方面提供“一才一册”服务。便利港澳企业和人才办事。在松山湖人才大厦设立松山湖市民中心分厅,为港澳企业就近提供财务记账、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交易、商事登记、税务、社保等“一站式”服务。三是提供项目产前服务。在人才大厦一楼多功能厅打造精品样板车间,委托专业团队运营,为港澳项目实现原型产品验证阶段的打样和小批量“柔性生产”服务。
下来,我市将打好招才引智组合拳。把握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大机遇,配合做好大湾区人才高地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工作,深化莞港澳融合。全力支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推动高校和职业院校高水平建设,加快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东莞理工学院建设,形成高端人才和创新人才集聚的强磁场。推动滨海湾新区建设,积极对接联动港澳、前海人才资源,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大力推进区域人才合作机制建设,加快推进粤港澳职业资格互认,支持扩大粤港澳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互认范围,探索开展粤港澳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推动港澳专业人才在大湾区便利执业。积极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推动南部九镇引领莞深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大湾区人才积极交流、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中共东莞市委组织部
2022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