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至2021年6月末,东莞市工商登记注册户数139.57万户,同比增长9.7%。从存量和增量上,小微企业均占主体地位。

  对小微企业来说,银行服务是重要一环。从银行系统角度看,一方面银行系统对企业提供了开户、融资等服务,另一方面银行也具备一定监管职能,对企业账户的开立、运行、变更等进行审核和监管。但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以来银行系统加强了监管力度,但对小微企业的服务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经调研,目前部分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服务存在以下问题:

  一、政治站位不够,对政府政策缺乏足够认知。近年东莞大踏步进行商事改革,允许企业切割地址、集群注册等创新方式注册新的市场主体。2021年7月《东莞市市场主体(经营场所)登记管理办法》规定除了全面推行住所申报制外,更首次允许符合条件的非自建住宅注册经营场所。这表明东莞政府以空前解放思想力度激发经济活力。但部分银行对此不了解或是过于谨慎保守,从而给小微企业账户业务设置障碍,导致政府相关政策红利落空。

  二、存在“欺贫”歧视,拒绝为小微企业开户。东莞商事登记改革放宽了小微企业的注册门槛,尤其是在经营场地方面放宽了条件,出现了大量租赁小面积办公室的企业。部分企业办公室面积仅数平方至几十个平方,集群注册企业甚至无独立办公室。2020年以来银行在开户、变更环节加强了“上门核查”的环节,部分核查人员对政策不熟悉,认为小面积办公室“不正规”、“不合法”,拒绝为小微企业开立基本户或公积金账户,影响小微企业正常开办和经营。

  三、服务缺乏统一规范,人为因素影响很大。目前政府服务一般有明确规范的流程、规则和工作时限,而不同银行的服务规范并未表现高度一致,部分银行在企业服务的某些领域并无明确的流程、规则和工作时限,人为因素影响很大。例如,银行“上门核查”环节,核查人员根据自己对企业办公环境的主观感受判断企业是否“合法”、是否允许开户和变更;企业变更环节(甚至未变更注册地址、仅是变更经营范围或法定代表人等情况下),银行也要上门核查,但部分银行没有严格的上门核查时限,没有指派负责人员,或指派的人员嫌弃路远、太忙没空等情况,导致连续数月无人上门核查,且企业也找不到对应负责人员,致使正规经营的企业也无法正常办理银行变更业务,与此同时,银行在监管政策要求下,又以企业未办理完成银行变更为由锁死企业银行账户,导致企业无法正常经营。这种随意性较大的工作方式,对银行可能只是日常,却可能影响企业存亡甚至数个家庭饭碗。

  以上表现出在推动小微企业治理方面“政府进、银行退”的非协同状态,体现出部分银行及银行业从业人员的“监管焦虑”,以拒之门外的简单方式拒绝监管风险,导致服务偏差,亟需匡正。
建    议:
  一、加强银行从业人员的政策法规和服务意识培训。加强对银行对公服务人员把握法规政策要求,提升服务水平,做到监管有力、服务有心,切实帮助小微企业发展,助力提升营商环境。

  二、市监、银监联合出台银行业服务小微企业的规范。由市市场监管部门与银行业监管部门联合出台银行业服务小微企业的规范,对开立账户、上门核查等企业服务和监管工作的工作标准、工作流程、工作时限作出明确要求,杜绝随意性过大而影响小微企业正常开办和经营的情况。

  三、建立明确的服务质量问责机制。确定问责范围和责任追究方式,以问责机制倒逼其提升服务质量。

  四、深入研究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长效监管机制。深入研究东莞商事登记改革的思想、政策与银行业监管政策,探索平衡点和结合点,建立和完善“放得开、管得住”的长效监管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银行及银行业从业人员的“监管焦虑”,确保改革红利落到实处。

提案者: 程小华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