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1.现状
  近年来,全国高校及中小学时有发生学生在学校运动时发生猝死的事件,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根据公开报道显示,2013年光明中学、2014年东莞理工学院及常平创业小学、2020年厚街湖景中学等发生过学生校内运动中猝死的事件。由于中考体育分数占比持续提高,不少学校组织学生每天晨跑,增大猝死的风险。
  心脏骤停是猝死的重要原因。心源性猝死抢救的最佳时间是黄金4分钟。我国目前心脏骤停院外救治成功率不足1%。及时有效的徒手心肺复苏(CPR)能够挽救更多的生命。心脏骤停病人早期85%-90%是室颤,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尽早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除颤。研究发现,如果在心脏骤停的1分钟内使用AED对患者电击除颤,救活概率为90%。研究显示,在院外心源性猝死的病人中,只使用心肺复苏急救的生存率为14%,同时使用心肺复苏和AED除颤的生存率能够上升到23.4%。
  AED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可诊断室颤,并且予电击除颤,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脏骤停的医疗设备。心跳骤停时,只有在最佳抢救时间的"黄金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及AED除颤,是挽救生命的最好方法。AED操作非常简便,语音提示和屏幕动画操作简便易行。对非专业人员多数人来说,只需几小时的培训便能操作掌握。此外,AED价格低廉,每台价格仅2-3万元。
  东莞市自2016年举办马拉松赛事以来,由于保障得当,全程配备多台AED,有选手发生心跳骤停时使用过AED得到及时救治,未发生过选手死亡事件。而广州、深圳、上饶等多地马拉松比赛均出现过选手猝死。这显示了AED巨大的社会效益。近年来,全国多个城市已经在机场、地铁站、人流量大的商场等配置AED,包括东莞地铁已经配备AED,已经有许多发生心跳骤停的人成功获救。学校是人员较密集的场所,校园内一旦发生师生及工作人员心跳骤停事件,即使目击者能立即进行徒手心肺复苏,但没有成功率远不如使用AED。在校园内配备AED是非常有必要的措施。2015年,上海市教委在校园内率先带头推行校园 AED 布防计划,为全市 250 余所普通高中学校配置 AED 设施。2021年北京也已在所有中小学校安装AED。这些经验值得我市借鉴。这一措施投入不大,但能为社会、学校及家庭增添多一重安全保障网,助力“健康东莞”。
  2.存在问题及分析
  目前,据初步了解,东莞市的高等学校、中小学极少配备AED,校医大多也不懂得如何使用AED。一旦校园内发生心跳骤停事件,抢救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此外,学校工作人员可能存在怕担责,学生突发心跳骤停时不敢第一时间实施急救。其实,民法典第184条已经为见义勇为者做出了保障,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建    议:
  1. 建议卫生及教育部门联合出台相关规定,学生数1000人以上的所有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强制配备至少AED一台;学生超过5000人的学校配备至少两台AED。 AED购置费用高校、中等专业学校及民营学校自行解决,公立中小学校由主管教育管理部门上报市、镇政府/街道办解决。
  2. AED在校内的配备。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安装数量,要考虑到学生的密度、活动强度以及适当的距离进行安装。建议AED放置在靠近体育场及体育馆的地方,并在明显位置张贴AED位置导向图,强化AED现场管理及宣传工作。
  3. 加强心肺复苏及AED培训。规定学校的班主任、体育老师及校医必须接受心肺复苏及AED培训,并每年进行考核。建议2年内学校工作人员至少1/10以上接受正规的徒手心肺复苏及AED的培训。该培训建议由东莞市红十字会及市内急救专业专业人员承担。

提案者: 陈仰昆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