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地方经济发展和高等院校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的重要一员,在新的经济常态下,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核心要素资源,但当前高校与地方经济融合中仍暴露一些问题。
(一)缺少保障体系
东莞地方高校在开展服务地方经济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保障体系,增加了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难度和成本,阻碍了东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开展。
(二)目标定位茫然
东莞既有几所高校未来发展规划编制均由学校相关部门制定,不能从东莞实际出发,体现学校与东莞经济相结合发展的特色指标偏少,规划编制过于求全责备。
(三)校企融合度差
1 融合的深度不够。例如,东莞理工学院多集中于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实验室等,而企业真正需要什么尚未完全得到解决,导致产教融合流于形式。
2 融合的广度特色不够。东莞高校以工程技术为主,产教融合规模偏重大而全,忽视了小而精。
(四)协同平台待完善
1 平台数量及协同不足。当前东莞高校与地方镇街交流合作过程中仍旧存在互动平台不足、协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出现“各自为政”、“相互分离”等情况。
2 平台质量及深度不足。受限于各镇街交流信息不畅通等因素,高校与区域企业合作构建的平台质量较差,影响高校与企业的交流合作。
(五)外来高校来莞办学谋划暂无
1 人、财的资源配置。通过调动母体高校人员,必然给予更多的待遇,异地校区其正常运行将大幅增加本部学校的运营成本,为高校的财务带来一定的负担。
2 物的资源配置。图书、实验设备、体育设备等面临着与主校区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问题,异地校区的学生很难享受与主校区同样的教学资源和发展空间。
(一)优化高校服务东莞经济建设的外部环境
1 借鉴学习。我市应根据当前高等教育的现状,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以法律的形式对地方大学服务予以保障,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对接。
2 放权发展。地方教育部门应将高校管理的重点放在宏观调控上,给予地方高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调整学校的办学方向及发展模式。
(二)尝试成立大学服务机构谋划产教融合
1 尝试成立专门机构。在市里设立专门机构,至少由分管副市长任主要负责人,同时下设常务副主任、副主任以及相关业务科室。
2 共同制定高校未来发展规划。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可组织自己的规划团队并聘请大学管理机构人员参与深度制定,从市里整体角度来思考大学发展问题。
(三)创新产教融合内容构建深度融合动力机制
1 互惠共享。未来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要助力培养社会紧缺型人才,使学校专业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确保长期合作深度融合。
2 长效合作。在莞高校,特别是东莞理工学院身处松山湖,高新企业众多,除在优势学科产业对接外,还可在社会服务方面有其他贡献,如企业员工心理疏导培训、减压措施、户外拓展等方面。
(四)建立校企合作的深度交流合作平台
1 打造组织综合体。比如,东莞理工学院可建立人才培养改革、设计的综合学术组织、开展国际校企互动交流活动等。
2 打造信息平台。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新建立的高校,应当联合打造产教融合综合网络平台,建立对应的项目评价数据库,为东莞经济发展提供项目的技术咨询。
(五)积极借助母体高校资源传帮带东莞教育事业
1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东莞应积极借助省外高校所在地的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大力引进适宜东莞经济建设的高层次人才,抢抓母体高校已有优质办学资源。
2 积极打造资源共享手段。如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建立完备的在线交流平台和网络,突破地域隔阂,通过母体高校师资队伍“传、帮、带”的方式增强东莞的师资水平。
提案者: 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