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推动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管理水平,是新时期环境治理的新要求。东莞作为一个人口超千万、第二产业发达的特大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极其复杂。因此,依托大数据的检测管理系统,精确监督,科学决策,至关重要。
2016年初,环境保护部印发《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强调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依托“数字政府”,东莞已建成了包含污染源自动监测、水务感知体系等一系列的环境自动监控信息化系统。
从“世界工厂”到“湾区都市”,东莞正在建设高质量的城市品质,这就对生态环境的品质提出更高的需求,也对生态环境管理与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依托环境大数据技术的的应用,才能更好的构建先进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升生态环境管理水平,更好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 议:
一、推动部门合作,建设生态环境数据的共享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标准基准与数据规范,统筹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消除数据孤岛。建立基于时空大数据的环境数据中心,把时空大数据和环境大数据结合起来,在国土、监测、监察、应急、生态保护等各方面的数据都要与时空大数据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生态环境大数据。按照“大平台,大数据”的集约化模式,整合现有的生态环境网络系统,推动多元数据融合。
二、进一步建设高质量生态环境感知监测网络。建立健全空气、地表水自动监测网、颗粒物组分自动监测设备,在石化生产区安装非甲烷总烃在线监测仪;在城市重点区域安装污染物监测设备;完善大气光化学组分监测网等自动监控设备,全方位的监控大气,水等的污染物。目前全市共有38个空气质量监测站,基本上每个镇街一个,远不能满足大数据分析的需要。
三、充分利用好东莞市大气复合污染超级监测站的强大功能及海量数据积累,推动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环境污染的基础性研究,尝试在数据脱敏脱密后,提供给有需要的科研机构、设备研发机构,便于长期跟踪研究大气污染的数据,为大气污染管控决策和污染过程应急处置,及制定全市精准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理论支撑。
四、推动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实现生态环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通过扶持一批产学研机构,参与到生态环境检测、治理工作中,增强企业研发能力,特别是对相关检测设备的研发能力,实现生态环境检测、修复、治理的产业升级,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引入第三方生态环保大数据专业服务团队,培植一批本土化的环境监测专业技术能力团队及相关科研机构、企业,形成本地的环境治理产学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