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各族人民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文化资源。我国《“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可见,创新性转化、增强科技赋能是未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要路径。

  一、东莞非遗发展现状

  东莞市目前有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2月1日,《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接下来,我市将逐步建立“龙舟、莞香、麒麟、粤曲、客侨、红木”六大非遗项目传承中心,实现线下联动为主,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二、我市非遗进校园推进情况

  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从2014年开始,开展“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主要集中于中小学,尤以小学为多,着重科普性及兴趣培养和文化自信的养成。师生通过项目式学习、非遗研学旅行等方式,了解学习各项非遗技艺。在与高等教育院校的交流中,也多以文化表演、艺术交流、开设选修课的方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

  三、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和创新领域的优势

  职业院校主动参与区域非遗传承与保护产业,将为地方推进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和人才保障,也将助推职业院校成为地方文化宣传新窗口和文化教育传承新平台。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印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把非遗与立德树人相结合,将助推职业院校做好价值引领,为学校内涵发展打开新局面。

  
建    议:
  一、将非遗纳入课程体系

  对于非遗的传承和创新,不局限于一两门选修课等通识课程和一两次活动展示,而是用非遗文化助推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特色化。一是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课程资源,将非遗技艺传承、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等教学内容“嵌入”专业相关课程的授课内容,并将“融合与创新”作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以新时代青年的角度和方式,将创意和实际最大化融合。美学教育、劳动教育、艺术设计或制造业等领域,均可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量”,打造非遗传承精品课程。二是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非遗融合,打造传统文化与创新思维融合的成功案例。三是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二、将非遗纳入校园文化体系

  一是应系统构建非遗传承教育活动体系,将非遗传承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从情感共鸣走向行动自觉。二是要将非遗传承教育活动纳入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学分和第二课堂管理体系,打通非遗类项目参赛获奖成果与学分转换通道。三是要设计开展多途径、多形式非遗教育实践活动,在校园广泛推广普及非遗文化及技艺,用好课堂、社团等线下育人载体,加大对非遗相关社团的扶持力度,加强社团与非遗传承人间的交流,利用好微博、微信、直播软件等线上平台,积极培育非遗网络文化。四是广泛发动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愿服务队,以实际行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常态发展。

  三、促进非遗物化成果转化

  一是要抓住“创新”的新导向,鼓励师生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元素,在内容、载体、形式、手段上对非遗文化及技艺进行创新创作,设计并研发符合市场需求、契合时代审美的非遗衍生产品,推进非遗作品向产品和商品转化,从而以非遗商品化、市场化开发促进非遗活态传承。二是要联合政行企共同举办非遗展示活动,普及非遗知识,呈现地方文化魅力,提升非遗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促进其与地方文化产业乃至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并以之反哺非遗传承教育。

提案者: 黄遵楠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黄遵楠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我市高职院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建议》(第20220387号)提案收悉,经综合市教育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非遗进校园的成效
(一)将非遗纳入课程体系。东莞理工学院自2006年起在校园内建造了莞香林,种植莞香树1500余棵。同时,深入挖掘莞香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将非遗传统文化与莞工文化相结合,纳入课内外教育教学与实践,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19年学校经广东省教育厅核准成立省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莞香)传承基地。开设莞香文化相关公共选修课共10门,共13.5学分、218课时,配备专用的教学场所和设施,聘请专兼职教师,制定较为完善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日历。广州新华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开设了非遗基础课、岭南特色非遗课、非遗创新实践课、校级美育公选课等课程群,将培养“既有非遗理论知识,又有田野实践能力,能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转化,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专业人才”作为中文系的重要人才培养方向之一。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与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运河创意公社合作,陆续开设了《广绣技法》、《泥人造型》、《扎染艺术》、《陶瓷设计与制作》等18门课程。
(二)将非遗纳入校园文化体系。从2014年开始,我市积极探索非遗“活态保护”路径,推出“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8年来已成为“年年有新内容,镇镇有新举措,校校有新特色”的品牌活动。在活动开展中,各级非遗传承人积极走进校园进行教学授艺,部分非遗项目成为了进校园的常态化课程,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效果良好、影响广泛、值得推广的学校项目,2019年至今共有36所学校获评“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其中莞城街道实现非遗进校园全覆盖,从幼儿园到小学,校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每个学校都有亮点,积极创编出版东莞传统文化读本,拟用于本区域的非遗进校园推广普及;桥头镇编制了“莫家拳”校本教材,将传统套路进行科学改编后,在全镇所有学校推广,目前已普及为全镇所有学校的大课间活动;东坑镇将“木鱼歌”纳入中学第二课堂,培养了正式学员超过6000多名,并出版了《摸鱼——东坑木鱼歌写作与演唱教学》教材;清溪镇充分利用麒麟文化影响力,大力推动麒麟舞进校园,各小学都开设麒麟舞培训课程,学校之间不定期举行麒麟舞交流活动,培养了数百名少年麒麟舞高手。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与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承办“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将“非遗”保护内容引入第二课堂活动,培养青年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促进非遗物化成果转化。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积极开展“创意工作坊”公共美育教育改革与实践,制作了“创意工作坊”公选课教学成果作品集,成立广绣、麦秆画技能大师工作室、扎染艺术工作室;获得专利28项;参与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得了133个奖项。其设计的广绣、泥塑、陶艺、麦秆画等作品成果,先后参与东莞市文化馆合作创意集市3次,汉邦666创意集市、广州TTI创意集市、广州工艺美术创意集市等6次,学生的作品对接市场进行售卖;建设项目和实施方案在中国职教年会上进行展出,得到200多家职业院校,800多名代表高度评价和认可。东莞理工学院建设莞香研究队伍1支,申报研究课题1项,发表论文2篇,组建创新创业团队2支;在梨川社区挂牌莞香文化传承基地,让莞香文化进社区、近群众;组织感恩义教队,通过义教活动将莞香文化辐射至大朗镇实验小学等6所中小学;成立莞香传承基地工作领导小组,建设校内莞香文化工作坊,配备指导老师和相应设备设施,开展莞香文化活动20余场,服务师生1200人次。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两所高校成立“非遗文创研发团队”,其中城市学院的“何帅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团队”所做课题“东莞非遗数字化保护”获教育部2018年高校重点课题、所设计的“东莞龙舟制作技艺数字化APP”获2019年广东省十大非遗新造物;粤台产业学院把“非遗课程”纳入社会实践课程并计入学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非遗文创开发。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接下来,我局将联合市教育局推进《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初、中、高级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并以此为范本引导各镇街、中小学校及高职院校规范编写校本教材;深入开展各层级非遗传承人、非遗志愿者导师培训,进一步扩大非遗导师群体,提高非遗导师的专业水平,促进非遗教育规范化;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在《审美实践导引》《劳动教育》《思政社会实践》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加入地方非遗文化教学和实践的模块,引导学生了解、服务、创新地方非遗,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等新文科专业中,推动非遗活化,开展地方非遗文创;支持广州新华学院结合专业教育需要,联系非遗文化传承人开展非遗教学,培养学生非遗技艺,在此基础上开展非遗文创作品制作和市场推广等活动,推动非遗产学结合;支持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引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多种民间工艺(广绣技艺、扎染工艺、剪纸艺术、麦秆画等)进课堂,以“创意工作坊”为教学平台,推行“作品-产品-商品”教学形式,培育孵化创业实体,推动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人才培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办理单位: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教育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