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各族人民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文化资源。我国《“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可见,创新性转化、增强科技赋能是未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要路径。

  一、东莞非遗发展现状

  东莞市目前有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2月1日,《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接下来,我市将逐步建立“龙舟、莞香、麒麟、粤曲、客侨、红木”六大非遗项目传承中心,实现线下联动为主,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二、我市非遗进校园推进情况

  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从2014年开始,开展“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主要集中于中小学,尤以小学为多,着重科普性及兴趣培养和文化自信的养成。师生通过项目式学习、非遗研学旅行等方式,了解学习各项非遗技艺。在与高等教育院校的交流中,也多以文化表演、艺术交流、开设选修课的方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

  三、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和创新领域的优势

  职业院校主动参与区域非遗传承与保护产业,将为地方推进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和人才保障,也将助推职业院校成为地方文化宣传新窗口和文化教育传承新平台。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印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把非遗与立德树人相结合,将助推职业院校做好价值引领,为学校内涵发展打开新局面。

  
建    议:
  一、将非遗纳入课程体系

  对于非遗的传承和创新,不局限于一两门选修课等通识课程和一两次活动展示,而是用非遗文化助推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特色化。一是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课程资源,将非遗技艺传承、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等教学内容“嵌入”专业相关课程的授课内容,并将“融合与创新”作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以新时代青年的角度和方式,将创意和实际最大化融合。美学教育、劳动教育、艺术设计或制造业等领域,均可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量”,打造非遗传承精品课程。二是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非遗融合,打造传统文化与创新思维融合的成功案例。三是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二、将非遗纳入校园文化体系

  一是应系统构建非遗传承教育活动体系,将非遗传承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从情感共鸣走向行动自觉。二是要将非遗传承教育活动纳入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学分和第二课堂管理体系,打通非遗类项目参赛获奖成果与学分转换通道。三是要设计开展多途径、多形式非遗教育实践活动,在校园广泛推广普及非遗文化及技艺,用好课堂、社团等线下育人载体,加大对非遗相关社团的扶持力度,加强社团与非遗传承人间的交流,利用好微博、微信、直播软件等线上平台,积极培育非遗网络文化。四是广泛发动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愿服务队,以实际行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常态发展。

  三、促进非遗物化成果转化

  一是要抓住“创新”的新导向,鼓励师生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元素,在内容、载体、形式、手段上对非遗文化及技艺进行创新创作,设计并研发符合市场需求、契合时代审美的非遗衍生产品,推进非遗作品向产品和商品转化,从而以非遗商品化、市场化开发促进非遗活态传承。二是要联合政行企共同举办非遗展示活动,普及非遗知识,呈现地方文化魅力,提升非遗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促进其与地方文化产业乃至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并以之反哺非遗传承教育。

提案者: 黄遵楠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