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刺激了“无接触经济”的发展,全球电子商务、在线教育、远程医疗、远程办公等经济新模式和新业态快速壮大。目前全市经济虽延续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平稳增长,但全球芯片、外贸集装箱仍然短缺,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制约我市制造业产能扩张,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因此,我市亟需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让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转型的新引擎。

建    议:
  1.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数字化结构。做好产业数字化规划研究,有针对性地引导我市制造业企业由外部代工为主向以创新为引领、高品质产品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培育一批“小巨人”。引进、培育数字化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政策支持、资源倾斜、招商引资等方式培育和发展行业骨干和龙头,引进新的数字化龙头企业,支持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的中小型企业到创业板上市,吸引相关配套产业逐步进驻,完善产业链条。推进“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加大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建立部门协同配合,推动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向“专精特新”企业集聚。

  2.塑造和构建产业数字化的创新体系和生态体系。塑造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体系,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提高数字创新成果利用转化效率,建立行业数据库,提高行业数据利用效率,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链。构建数字化的生态体系,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建立各个产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全新数字化生态体系,进一步促进我市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新能源等产业发展。

  3.推动传统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以优势企业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基地,引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以跨境电商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活动由线下到线上的转型,提升企业竞争力。构建传统制造企业直接对接终端消费者的贸易链条,发挥保税物流功能,引导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以新型产业用地助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转型升级,探索新型产业用地(M0)推动“工改工”、连片“三旧”改造新模式,划定连片“工改工”区域,依靠整体规划、连片开发,为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发展空间。

  4.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化发展空间。加快推进产学研创新平台建设。利用高校人才资源优势,建成基于产业链的科技服务平台、共享平台和产业示范基地,打造先进技术应用、示范、推广和技能培训的集成创新中心。瞄准重点领域,充分调动各类创新资源,探索政企合作企校联合等新模式,建立产学研用合作长效机制,促进新兴产业数字化技术需求及相关科研院校最新项目技术成果有效转化和落地。

  5.配套扶持资金和完善金融服务。引进大型投资基金支持产业数字化,做好机构的服务和监管工作,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引导资金与企业对接。加大产业数字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鼓励银行机构发挥优势,争取信贷资源倾斜,发展绿色金融,逐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鼓励引导规模较大、特色明显的上市企业加快并购重组,推动形成产业数字化集群。

  6.推进数字经济人才引培计划。加强对大数据智能化等在内的智能专业人才、技能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大力引进研发、技术及工程师等领域的高端人才,优先引进高水平研发团队与创新创业人才。加强对数字经济重点领域带头人、优秀创新团队、硕博技术工程师等高层次人才的培育,支持企业以高层次科技人才为核心组建创新科研团队来参与国际、国家及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优化数字经济人才创新发展环境,建立紧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机制,完善人才住房、档案管理、子女教育、配偶安置、医疗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提案者: 常平镇政协小组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