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东莞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经济总量始终在东莞工业中占据绝对优势,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东莞市工业产值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222家,其中属于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有87家,约占39.19%。其中,3000亿以上1家(华为终端)、500亿以上1000亿以下2家(欧珀和维沃),100亿以上500亿以下3家,强力拉动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以松山湖和长安镇为重点的临深片区是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区域。区域新一代电子信息集聚态势明显、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强、产业配套能力好、产业政策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和生态系统不断完善。2020年南部九镇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37.9%,初步构建了以电子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世界级产业集群,2020年规上电子信息产值达1709.1亿元,拥有电子信息企业1200多家,基本形成包括上游硬件厂商、中游方案提供商和生产制造商以及下游品牌终端厂商的协同发展完整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提出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同时明确指出“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目前,临深片区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充分发挥临深区位优势,加强与深圳先行示范区对接,加快建立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创新中心,为产业发展和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建 议:
一、出台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通过建设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创新中心,力争将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创新中心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加快出台相关建设方案,明确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等,为临深新一代点子信息重新中心提供政策支持。
二、构建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创新中心科学组织形式。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创新中心原则上应为独立法人实体,针对不同领域竞争态势和创新规律,探索不同类型的组建模式。组织形式可以考虑以下公司型创新中心、公司+联盟型创新中心、联盟型创新中心等形式。
三、创新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创新中心科研项目管理制度。探索开展科研项目科学家全面负责制,赋予其对团队成员考核评价、科研经费管理、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中途调整的决策权以及解聘、续聘的建议权。争取省支持将重大科技专项立项、重大人才团队引进、省重点实验室评审等权限下放东莞市实施。
四、探索创新科研经费管理机制。聚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等环节,设立创新中心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在项目经费总额情况下不变,具体分配可由科研人员灵活统筹。对重新中心用于科研的中央财政资金、地方政府扶持资金、企业风投基金等实行特殊资金适用安排,保障真实、合法的科研资金跨境流动允许符合资格的科研资金在额度范围内豁免内地外汇结算管制。
五、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保障机制。建立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科技成果交易与转化平台,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整合行政、资金、市场、科研和人才资源,精准匹配企业需求,提供办事指南、资金对接、品牌推广等服务,打造集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低成本、便利化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
六、对标国内外最好最高最优,建设省级实验室。结合国家、省、市的科技创新战略部署,建议“以提升基础研究能力、补强原始创新短板、攻克核心关键技术为目标,对标国内外最好最高最优,争取省里支持,启动建设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省级实验室。在建设省级实验室的过程中大胆创新,为创新中心发展奠定制度基石,争取形成创新中心的“东莞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