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碳减排和碳中和是我国“十四五”时期必须着手推进的一项重点工作。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在2035年目标中提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在战略任务中提出“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2030年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两个阶段奋斗目标,2021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我市2021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碳达峰、碳中和”字眼,明确提出“以碳达峰、碳中和牵引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制定实施碳达峰行动方案,积极引进绿色投资,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2020年,我市政污水处理建设规模达400万吨/天(不含工业污水处理),14.60亿吨/年,一级A排放标准下,电耗约为0.4kwh/t污水,每天电耗约160万kwh,年耗电约5.84亿kwh;产生工业污水约8亿吨/年,水处理电耗平均按0.8 kwh/t污水,每天电耗约175万kwh,年耗电约6.40亿kwh。即全部污水处理每年耗电量达12.24亿kwh,绝对数非常巨大可观。同时在污水处理的工艺方面,部分工艺向大气排放了大量CO2,这有违碳减排的大方向。我市应正视污水处理行业巨大电耗造成的碳排放问题以及部分工艺有违碳减排大方向的问题,采取措施减少能耗及碳排放,为我市的碳减排碳中和事业助上一臂之力。
建 议:
1.全市范围内,综合充分整合利用各行业各类污水中的不同污染物,如糖业、淀粉、酒精等行业污水中的碳源作为提标污水处理厂和高氮行业脱氮的碳源,单一酸类废水与单一碱性废水互为利用。
2.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污水排放企业的污水采取局部集中处理,不再局限于一厂一污水处理设施的模式,产生规模集聚碳减排和经济效益。
3.逐步调整产业结构,适当产业集聚,从而使同类污染(包括污水、废气等)集中处理。
4.利用工艺控制智能化、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精准拟合各类反应过程和工艺控制参数,提高设备能效,工艺优化运行,减少各种浪费(如电、药剂、污泥等),从而实现碳减排。
5.研发和应用污水处理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改变“传统(好氧)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以能(供氧)消能(有机物),并向大气释放大量CO2”这种传统工艺,因这种方式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6.部分污水处理厂存量有大量土地,建议采用人工湿地进行充分利用,降低污水处理厂能耗。
7.第一批BOT企业将于2027到期,经过24年运营后,这批设备设施残旧,需更新和技术改造,当前我市可以加快考虑在碳中和新形势下新的工艺技术等的选择和应用储备,未雨绸缪,找到适合我市污水处理,符合碳减排碳中和目标的新技术新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