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当前,互联网平台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的网约配送员、网约车驾驶员、货车司机、互联网营销师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大幅增加,根据市总工会的初步估摸,全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约10万人,其中加入工会组织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会员人数达29084人,仍有大量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游离于工会组织之外,维护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面临新情况新问题。
近年来,东莞市各级工会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新趋势,重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扎实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但由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特别是网约配送员、网约车驾驶员、货车司机、互联网营销师等群体具有个体性强、流动性大,劳动关系复杂等特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同时,工会组织无法准确掌握依托互联网从事货运、快递、配送、网约车等行业的平台企业、头部企业、大型骨干企业及所属子公司、分公司,以及挂靠企业、加盟企业、代理商、上下游企业、劳务派遣公司等关联公司与从业人员数量、分布、建会入会等基本数据,推动这部分企业建立工会成为难题,难以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吸纳到工会组织中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无法享受到工会带来的福利。同时,不论是社会保障还是商业保障,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公积金和其他各项中,大部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没有保障,“完善社会保险政策”“维护劳动权益”“完善相应就业政策和服务”“提供更人性化的福利”等期望和诉求,也印证了新业态下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还有所欠缺。因此,如何精准获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信息,如何切实落实新业态群体权益保障工作,关心关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是当前我市各级工会面临的新挑战和新任务。
建 议:
1、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精准摸查掌握动向。与人社局、市场监管局、邮政局、交通运输局等政府部门进行联动,根据调研与各类大数据统计分析,充分利用云计算,发挥好各部门网络平台的作用,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做到精准定位,能够准确找到本地区新业态企业的具体位置,摸清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所在单位,有助于工会组织推动新业态企业建立工会以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更好地为这部分职工群众提供服务,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娘家人”的关心与关怀。
2、强化联动,资源整合,加强维权工作。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建议人社局修订职工保障相关制度,规定用人单位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确保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能够享受到社保待遇,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到最低工资标准、八小时工作制、高温补贴等制度的保障范围内,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二是预防和化解劳资矛盾,加强与人社局合作,积极开展劳动用工检查,督促新业态企业依法用工,对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指导企业履行用工责任,稳定劳动者队伍,主动关心关爱劳动者,努力改善劳动条件。三是加强与各部门的联动,积极推动搭建沟通协调平台,畅通政府部门、新业态企业、新业态劳动者三者间的交流渠道,为新业态群体打通诉求表达通道,让各有关部门及时了解到新业态群体的诉求。
3、真情服务,传递温暖。一是做好关怀工作,与邮政局等相关部门加强合作,积极开展“暖蜂行动”“暖工行动”等关爱新业态群体的活动,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送清凉、送助学、送温暖、送健康,以及困难职工慰问、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切实帮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排忧解难。二是加强服务阵地建设,与城管执法局等相关部门形成联动,推动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等服务阵地,改造和完善服务设施,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为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环境良好的休息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