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近年来,随着东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交通也需求不断增长,全市小汽车出行持续快速增长。相关数据显示,东莞汽车保有量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然而随着土地资源的紧缺,路网建设规模趋于饱和,城市道路建设速度为2%—3%,增速日渐放缓,随着而来的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行人路权与机动车路权的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
自2020年东莞全面推进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以来,通过对交通拥堵节点治理、新增路外公共停车位和配建停车位、实施完善车道设置、优化信号灯配时等措施,全市主要道路通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但是,在我市人流密集、车流量大的主要干道上,就算路口有红绿灯的信号指引,也经常会发生交通拥堵的情况,时常需要依赖交警对交通秩序的疏导,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斑马线过多。按照现行交通法规,车辆行驶中遇到斑马线要规避行走中的行人及非机动车,等候过程时间过长,且同一路段设置多条斑马线,车辆通行效率大大降低。
第二,城市道路更新和城市交通体系完善跟不上车辆增速。经济发展速度快、车辆增加速度快,而城市道路更新和城市交通体系完善速度没跟上,城市道路承载能力不堪重负,车流量持续增大导致通行效率下降。
第三,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降低通行效率。机动车、行人、电动车、公交车混行于路,造成互相避让,行车速度下降,且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由于土地资源限制,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需要发掘资源、创新模式、多措并举,探索长效机制,构建城市立体化交通体系:
一、多增设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实现人车分流。交通、交警、城管、公路等相关职能部门在做好充分调研、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在相关人流密集的路段减少或取消斑马线设置,多增设人行跨街天桥或地下通道,实现人车分流,避免过马路的人和机动车交叉通行的混乱局面。既可以加快道路的快速通勤效率,又可以保障市民行路安全,在减轻车辆行驶压力的同时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目前,我市也在努力增设人行天桥,但是增设数量、修建区域、修建时间仍需有待提高。建议由市政府牵头,确立主承办单位,各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推动各镇街(园区)在人流量多的路段修建人行天桥,保障行人路权,优化城市通勤环境,减少交通堵塞,实现交通干道两侧地块资源共享的需要。
二、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完善人行天桥设施。以人民为中心,为了让行动不便的群众也能享用到人行天桥的便利,更好地满足市民城市品质化出行的需求,在重点道路或节点修建的人行天桥时,建议在两侧加装残疾人和老人的专用升降电梯,天桥楼梯加装防滑码条。
三、加大对人行天桥美化。人行天桥不仅是一个交通结构工程,更是一项城市的景观工程。没有建筑造型,也就谈不上城市景观。人行天桥造型往往能反映城市的个性特征和形象,人行天桥美丽的外观不仅给城市增加了靚点而且给市民带来了许多方便之处。所以设计师在满足其结构、功能和要求的基础上,不仅要该追求其造型和外观的美化,而且还要在天桥设计上体现人性化的设计元素。建议聘请专业团队加大对人行天桥美学设计力度,着力打造空中花廊,增强城市魅力,树立城市标杆、成为东莞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平台。
四、积极凸显人行天桥的商业功能。我市在规划建造人行天桥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天桥的商业价值,业内人士把人行天桥的商业功能形象地概括为“户外流动空间”。在沟通现代大都市商业建筑空间、商业网点之间发挥着带状联系作用。因此,人行天桥的布局和选址,跨越街道、建筑群体、公园、广场的连接处,以及景观控制提出尺度、选型、材质、色彩及对周边地段的视线控制要求等等,都会对人行天桥商业功能的辐射作用产生重要影响,增强人行天桥的聚集效应。
提案者: 致公党市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