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2022年1月5日,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提出,未来五年东莞要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市委书记肖亚非在《立足“双万”新起点 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 奋力谱写东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报告中解读了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东莞创新驱动发展获得了重大突破:全球第四台、中国首台散裂中子源投入运营;R&D投入强度从2.36%提至3.06%,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市集聚高层次人才15.6万人;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比重突破50%和37%。这些数据都凸显了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在拉动经济增长的磅礴力量和突出贡献。
但是,从以前我市出台的经济政策,到疫情期间超常规机制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再到今年即将印发的市府一号文;从倍增计划、奖补政策,到50亿元援企专项资金、3000亩增资扩产用地指标,再到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均无一例外的把目光、资源、政策更多的投放在龙头企业、支柱企业、规上企业身上。
然而,中小型企业(特别是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工业以外其他行业(例如科技服务业)等,仍在东莞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企业数量上来看,东莞2020年工业企业单位19.1万个,其中规下工业17.93万个,占了全部工业单位的94%;规上工业当中,大型企业只有276个,中小微型企业多达11249个,占规上工业的97.6%;中小型企业数量占压倒性地位。从先进制造业经济效益上来看,东莞2020年规上先进制造业企业6917个,其中中小微型企业6759个,占了97.7%;先进制造业工业增加值2371.4亿元,其中中小微型企业1142.1亿元,占了48.2%;同时,中小微型企业工业增加值率平均在21%-25%,远高于大型企业的15.6%。从服务业结构上来看,2020年全市2082家规上服务业当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有218家,占了10.5%;营业收入140亿元,同比增长31.6%,增速比规上服务业的5.3%高出26.3个百分点,对服务业经济拉动贡献最大。
所以,在东莞“双万”新起点上,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中小型高新技术制造业、科技服务业等发展不容忽略。
建 议:
一是释放中小型企业基金的乘数效应。建议设立东莞市中小微高新技术制造业和科技服务业企业发展基金,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专业管理”为运营模式,由市财政或国有企业主导出资,积极吸引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参与,通过企业主动申请、专业人员筛选等方式选择符合东莞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发展战略定位的优质、初创中小微高新技术制造业、科技服务业企业,以股权投资方式进行资金支持。
二是多措并举拓宽企业招聘渠道。建议充分利用新媒体及镇街(园区)宣传平台,发布缺工企业招聘信息,及时更新企业用工情况;安排科技部门专人与中小微型高新技术制造业、科技服务业企业的人事部门对接,联合高校、劳务派遣机构,适时举办专场招聘会、宣讲会,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三是积极支持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建议鼓励科研机构、理工院校参与中小型高新技术制造业和科技服务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通过共同合作,缩短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距离。同时,考虑设立专项补助或税款返还政策,给予中小微型企业R&D活动经费支持;依托广交会、智博会等媒介,为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搭建产品销售平台,拓展创新产品销售和科技服务业务渠道。
四是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集聚基地。建议制定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必要财政支持等形式,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创建各类科研院所、技术工程中心、研发中心、科技成果转发基地等,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集聚基地。同时,结合数字经济、楼宇经济,重点发展科技咨询、科技评估、科技中介等科技服务机构,形成行业辐射效应。
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陈锡江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积极扶持中小型高新技术制造业和发展科技服务业,持续为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培育新动能的建议》已收悉,经研究,现结合我局职能就拓宽企业招聘渠道等相关问题答复如下:
中小型企业在东莞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东莞市人社局一直以来对中小型企业予以最大的支持和帮助,通过多措并举为中小型企业拓宽用工招聘渠道。一是持续发布线上招聘信息。以每周一次的频率摸查各镇街(园区)企业的用工需求,收集企业岗位需求信息,依托“智慧人社”平台实现智能化归集,建立企业用工岗位需求信息库,在市人社局官网、“莞就业”微信小程序等平台发布招聘信息。二是积极举办专场招聘会。围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等公共就业专项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举办各主题类型的“就业服务日”专场招聘会。今年以来,统筹线上线下各渠道,全市累计举办了355场“就业服务日”专场招聘会,发布4207家次企业的5.14万个岗位需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15.5万次公共就业服务。三是开展东莞云聘“周四直播间”活动。借助直播带岗、线上应聘等新媒介,推出“周四直播间”品牌活动,组织企业开展校园专场招聘活动。今年以来共举办3场“周四直播间”活动,对接的院校共25家,企业35家,涉及招聘岗位1053个,需求人数8433人,共收到简历680份,直播围观人数5931人。四是举办校企合作洽谈会。2022年东莞市(第十三届)校企合作洽谈会以“云上对接+平台洽谈”的模式举办,持续推进产业链对接专业群,线上提供“24小时不打烊”服务,促成校企双方签订订单式培训、建立见习实习基地、吸纳毕业生就业等合作协作。5月20日,依托东莞云聘公共就业服务大厅,同步举办5场不同主题的云上洽谈会,组织10家知名莞企线上对接20所全国知名高校,直播间合计观看人数15651人,合计收到简历投递1491份。截至5月30日,通过“平台洽谈”,共计442家院校和1444家企业入驻市人社局官网设置的校企网上展厅,开展校企洽谈和网络招聘活动,企业方提供6.5万个岗位信息,达成就业意向10090人次。五是建立健全“就莞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市将在今年内建设不少于97个镇、村两级“就莞用”广场(服务点),提供现场招聘、用工指导、求职登记、推荐就业以及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推广使用“就莞用”码,企业可以扫码线上填报用工需求信息,人社部门会依照“一天落实联系、两天落实对接、持续有效服务、实现效果销号”的及时响应机制提供针对性的用工服务。目前全市有133家企业反馈用工需求,解决刚性用工需求3654人,已解决全部刚性用工需求企业84家;有2家企业反馈经营诉求,均已解决。
下来,人社部门将继续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供给,为中小型企业拓宽企业招聘渠道,多平台多渠道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创新发展线上招聘,打造“东莞云聘”就业服务品牌,借助直播带岗、远程面试等新媒介,促进供需对接有成效。根据疫情形势灵活实施小规模、多频次的线下招聘活动,进一步响应企业用工需求。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科技局
陈锡江委员:
感谢您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您提出“关于积极扶持中小型高新技术制造业和发展科技服务业,持续为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培育新动能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结合部门职能,我们对提案中有关“科技服务业”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分析,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是培育技术服务人才队伍。自松山湖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正式获批第二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以来,培养基地加快落实基地建设及各项培训工作。截至目前,培养基地已举办三期初级、二期中级培训班,累计培养初级技术经纪人312人、中级技术经理人72人,RTTP国际注册经理人110人次。通过培养基地与技术经纪人的联动建设,全面推动我市技术转移人才的有序化、规范化、体系化培养。
二是加强科技推广和技术转移。规范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初审工作程序和流程,加强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的宣传推广力度,举办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宣讲活动。2021年,我市共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356份,合同成交额67.79亿元,技术交易额62.36亿元,全省排名第四。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登记工作,2021年我市共有82个科技成果完成登记。
三是出台研发投入扶持政策。印发了《东莞市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东科〔2021〕87号),对研发投入年度增量超过100万元的规上高新技术企业按增量给予一定比例补助。单个企业年度内补助资金一般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具体补助比例和额度将根据当年申请的企业数量、研发投入情况和市财政预算规模确定。
二、工作计划
一是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培育一批熟悉专业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的技术经理人,深入企业一线,通过“一对一”对接,挖掘准确的技术研发需求,协助企业方寻找合理的技术解决方案,促成技术需求与技术成果的快速、有效对接。积极引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带动一批具有一定经验和服务水平的技术经理人来莞服务,动员引导服务机构加强人员培养,及时对接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技术需求。
二是结合全市声学、集成电路、新能源电池等创新创业综合体的打造,构建产业细分领域产品设计、中试验证、检验检测、金融服务、人才培育等全链条科技服务业,补齐服务短板,提升产业能级,赋能我市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
三是做好2022年度的研发投入推动工作,将实施研发投入服务和纳统行动计划,通过“项目清单+政策支持+指导服务”模式,推进全市广大企业持续增加研发投入。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您一如既往支持东莞科技创新,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我市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
商务局
尊敬的陈锡江委员:
您提出的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20220359号提案《关于积极扶持中小型高新技术制造业和发展科技服务业,持续为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培育新动能的建议》收悉,由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和市商务局分办。其中提出依托展会等媒介为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搭建产品销售平台,拓展产品销售渠道。结合我局职能范围,经认真研究提案有关建议,现答复如下:
一、落实情况
(一)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
一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的精神,大力实施“粤贸全球”品牌工程。发动组织中小微企业积极利用“粤贸全球”广东线上展览平台,帮助企业积极应对疫情给境外参展带来的冲击,突破传统展会的时间、空间局限性,帮助企业降低参展成本,抢抓外贸订单,进一步丰富企业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的渠道。同时,鼓励我市各行业协会和商会积极做好发动工作,进一步扩大企业产品宣传力度,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二是组织中小微企业参加“粤贸全国”知名行业展,帮助企业开展市场调研、产品销售和发布、渠道拓展、品牌宣传、产业对接等。2021年,会同市行业商协会共组织东莞企业展团参加境内知名行业展会23场,共计参展项目1946个,参展展位7375个,参展面积6.6万平方米。
(二)推动企业开展贸易数字化转型
一是紧抓电商平台丰富资源,依托电子商务行业协会、服务机构力量,分行业、分区域举办各类交流会、洽谈会、对接会、宣讲会等活动,每年举办交流会、推介会、对接会、电商实操培训等活动100多场,推动更多制造企业创新发展。二是与各大平台开展合作,积极整合大型电商平台资源和力量,帮助制造企业抢抓订单。目前已与阿里巴巴、拼多多、京东、苏宁、天音互动、盟大等各大电商平台合作,形成了数字化展会、东莞优品馆、东莞直播基地等合作方向。引导各大平台将更多资源倾斜到东莞,帮助东莞企业抱团上线平台,各大电商平台与东莞制造企业合作不断深入,有效推动制造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下一步计划
(一)构建中小企业营销网络
一是开展“粤贸全国”、“粤贸全球”活动,支持中小企业组团参加知名行业展和区域性综合展。二是积极布局东莞商品展销中心。配合东莞市驻京联络处,加快推进北京莞货展示推广中心建设,力争早日投入运营。加快推动在汤加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复制推广,形成覆盖全球主要市场和国内重点区域的销售网络。三是依托本地知名展会力搭建平台。大力支持会展业发展,打造加博会、智博会、台博会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性品牌展会,推动中小企业参展。
(二)拓展中小企业线上渠道
一是积极搭建电商平台专区。充分发挥我市3C数码等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加强与各大电商平台沟通合作,开辟更多“东莞优品馆”“东莞特色馆”等电商平台专区,带动东莞中小企业“抱团”上线各大平台特色栏目。二是广泛开展深度辅导对接。进一步发挥电商平台、行业组织资源优势和扶持政策导向作用,联合电子商务行业重点商协会,针对不同企业和电商平台特点举办深度辅导对接活动,精准匹配电商平台和企业资源,加速推动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