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目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中高龄化趋势特别明显,中国在2005年老龄化已达到7.6%,实际上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养老将是未来主要的社会问题。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广东省60岁及以上人口为1556.51万人,占12.3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81.3万人,占8.58%。我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57.26万人,占5.4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37.00万人,占3.54%。
  近年来,我市养老服务产业快速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老年消费市场初步形成,老龄事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选择有限,市场发育不健全,缺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和关怀服务,未来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和高质量养老生活需求。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东莞市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中明确:鼓励社会力量根据市场需要,兴办面向中高收入家庭的养老机构,发展旅居养老、文化养老、健康养老、养生养老等新兴业态,满足多元化、便利化、个性化服务需求。
  同时,全国老龄办在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的演讲中提到,中国老年产业的规模到2020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8万亿元和22万亿元,对GDP拉动分别达到6%和8%,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经济的支柱之一。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能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维护老年人尊严和权利,而且能促进经济发展、增进社会和谐。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引入社会资本,创新产品服务,挖掘和吸引养老需求,促进商业养老服务长足发展,使其成为新的增长点,给老年人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养老服务,提升城市服务品质。
  但是,目前社会投资参与的养老项目,多数是由厂房、商业设施等社会资源进行整合、改造而成的单一养老机构,而用于为老年人打造集养老居住、医疗护理、养老配套、养老服务、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养老综合开发项目,在目前城市发展和规划中缺乏引导和统筹考虑。养老仍然以居家型、社区型等小型公益类型存在,导致养老产业多元化发展相对落后,难以落地。希望政府本着加快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为老人提供居家尊养式养老服务。以社会化,市场性的专业养老产业来承担这类需求。同时利用医养结合模式,创新型的在我市部分适合地区打造养老产业,利用优质的环境、医疗,居住等条件,吸引周边区域城市的目标人群。

建    议:
  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制定扶持健康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健康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产业的加快发展需要企业的努力,更需要政府有针对性的支持和扶持。现阶段,东莞市非常有必要制定扶持健康产业大发展的系列政策,例如:推动实施重大创新项目、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强化金融支持、支持推动健康产业发展的企业等。通过政策支持,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实现东莞市健康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加快落实康养养老用地规划编制。学习借鉴相关省市地区经验做法,进一步细化城市规划管理用地类型及规划条件设定等,在国土空间规划、详细规划编制或修改时予以完善,让一体化康养产业落地有政策可依,有路径可实施,进而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完善的养老市场体制,满足老年人群体全方位保障,让老年人既能享受到养老服务,又能得到专业医疗保障,助力提升我市城市品质。
  

提案者: 周乾坤

东莞市民政局
尊敬的周乾坤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落实康养养老用地规划编制,加强对大健康产业的支持,助推品质东莞建设的建议》收悉。经综合市卫生健康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自然资源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大力推进康养项目建设
为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我市正大力推动相关项目建设,其中,市财政投资的有金菊福利院新院、东坑医院护理院、洪梅医院护理院等;社会投资的有东莞光华养老中心、康华大健康等项目。先后印发《东莞市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东莞市医养结合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医养结合的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目前已初步建成“机构—社区—居家”的全市医养服务网,并在“十三五”期间入选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第二批国家综合创新试点,不断提升养老服务的能力和质量,促进养老、康复器具产业的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
二、实行部门协作联合工作机制
我市建立以卫生健康局牵头,市民政局、发改局、人社局、医保等部门协作的联合工作机制,合力推进国家试点创建。已于2018年7月出台《东莞市养老机构资助办法》,对每张医养结合床位给予一次性床位建设补贴18000元。市医保局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按床日定额付费方式进行医保结算,床日结算金额标准由2017年的178.33元,提高到2021年的189.9元。市编委将12家公立医院调整事业单位职能,在主要任务中新增“老年人养护服务和培训”,解决了公立医疗机构无法办理养老机构设置备案手续的难题。目前5家医养结合机构实现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养老机构设置备案+医保定点”的“医养一张床”,医、护、养工作高度融合。
三、预留项目设施建设用地
在梳理养老服务设施用地规模现状、空间布局、数量缺口的基础上,分析设施配置与人口分布的空间耦合度、与城市发展战略的契合性,找准我市康养养老服务设施布局的痛点和短板,根据《东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暂行补充规定)》文件有关规定,预留敬老院(颐养院)等设施用地。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各类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各个层面构建了明确的传导机制,保障养老服务设施落地实施。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全力推进规划政策落地。将以《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东莞市人口发展规划》等规划政策为抓手,进一步完善责任分工、时间节点,健全督查、评估工作机制,推动各项目标、任务、项目落地。
(二)抓紧出台“一老一少”政策方案。加强与国家、省对接沟通,积极推动政策方案出台,建成主体多元、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服务优质、覆盖城乡、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一老一小”照护服务体系,建设覆盖家庭、社区和机构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三)加快推动养老项目建设。发挥健康养老产业关键领域和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形成一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集群和集聚地,完善健康养老产业的制度,丰富健康养老产业的产品供给体系。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民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办理单位: 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局,市自然资源局,发展和改革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