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显,越来越引起社会、国家、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据广东省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联合东莞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在我市数间小学采取分层取样法对2518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MHT测验结果显示 4.29%的小学生存在问题倾向,1.43%的小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症状自评(部分)结果显示,有9.56%的小学生存在躯体化问题,有14.50%的小学生存在抑郁问题,有21.98%的小学生有人际问题。因此,构建东莞市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长效机制十分必要。而当前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机制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1.社会、家庭、学校对心理健康工作合力不足,心理危机难以有效解决。
  2.当前师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复杂化、多样化,一线心理工作者人丁单薄,时间和精力不足,导致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3.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匮乏,实用技能急需得到专业的培训与专业导师的督导。
  4. 人们对心理健康认知不够,很多家庭不了解专业心理机构和医院的治疗方式和费用,担心后遗症和高费用,讳疾忌医,耽误了孩子最佳求助时机。

建    议:
  1、建立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网络。创建社会多部门联合(公安部门、教育部门、医学诊疗部门、妇联、社会专业咨询机构、社区等)工作机制,多方联合,协同着力,有强制措施,有社会援助,硬立法,软出手,从婚姻登记起,男女双方就必须参加亲密关系与科学育儿方面的强制性线下学习与实操,力求力往一处使,以点带面,形成“生、养、教、伴”四位一体。孩子成长不再是只有学校的事,是家庭的事、也是社会大事。如何解决家庭问题,可参考《家促法》的内容。
  2.加大心理团队建设,配备足够心理老师,提高心理老师专业素质。根据生源扩招和日益增长的学生心理问题,建议把配备专职心理老师从原有标准(目前标准为:小学满1200人配备一名、中学1000人配备一名),调整为小学每满1000人配备一名、中学每满800人配备一名。招聘心理学专业的心理老师,将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中,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科研活动,开发相关心理危机干预课题研究,科研引领促长效。
  3.加快建设全市心育辅导资源库,加大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培训,引进心理专家指导。收集全国优质心育辅导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对学校领导的培训力度,与考评挂钩,促使领导不得不重视。增加专职心理老师培训机会,聘请足够数量的、真正德才兼备的行业专家对心理老师进行有效督导,实现“有疑难,一伸手就有人帮,有导师提供专业指导”。每学期开展全体教师危机事件处理的模拟演练,以检验技能掌握情况,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
  4.提高大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降低心理病治疗费用。依托媒体广告,公益宣传等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专业心理机构和医院宣传;降低精神科药物和治疗费用,更多药物纳入医保;设立专项治疗补贴或基金;开展对特殊人群的公益心理咨询、诊断和检查,对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等设立绿色通道或特殊窗口。
  5.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制度。从危机信息采集、分析、反馈和危机处置责任、途径、策略步骤等方面明确心理危机处置的具体操作。学校要建立一部行之有效的的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也需要建立相对适当的惩罚制度,与时俱进加以修改,两者结合就能非常准确地告知学生哪些行为是恰当的,应在日常的生活或学习中去避免,或出现不好的行为就需要在第一时间给他指出来,责令他们定期改正,及时将不良现象消除改正。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习情况等进行检测,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提高工作针对性。

提案者: 张旭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