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我们欣喜看到,2019年及2020年两会上提交的提案《关于进一步推进东莞市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得到市政府及医保局、卫健局等部门的高度重视,2020年8月底由医保局指导,人保财险公司承办的东莞市民保面世,市民反响热烈,投保人数突破110万。2021年9月2号,人保财险再接再厉,继续推进这一惠民项目,参保人数大体与去年持平或略有增长。城市级商业补充保险是新兴的惠民项目,全国许多城市都在大力推广,不断完善。广东省内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中山等城市的市民保项目也都在持续推进、丰富和完善过程中。东莞市民保的火热,也反映了民心需求。通过调查走访,我们发现东莞市民保有不少可以提升和完善的空间。一、东莞市民保目前是由一家公司承办,推广力度不够,覆盖人数比例较低据统计,目前购买东莞社保或农医保的市民大概有650万。而这两年市民保的投保人数大约在110万左右,参保率约为18%,整体普及率不足20%。观之广州、深圳商保项目,持续两年的投保率都超过50%。2020年上海相关商保参保人数已突破700万。上海、广州、深圳三大城市,吸引市民购买的主因是引入多家保险公司的“共保模式”,集市场上几家主流保险公司协力推广,通过各家公司旗下大量的代理人队伍,能迅速走街串巷将这一惠民产品有效宣传推广。

而东莞作为一个近千万人口的城市,把市民保交给一家公司承办,弊端显而易见:推广宣传人数不足,力度不大;独家经营,缺乏良性竞争,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势必偏狭,不能很好满足市民需求。二、目前市民保保障内容与我市医疗报销现状不太匹配目前东莞市民保被人诟病最多的,且影响市民购买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免赔额设置过高对比2020年2万的免赔额,2021年免赔额调整为续保1.5万,新保1.8万,有一定的下降。但由于东莞医保对于社保内的报销额度较高,如果单次住院没达到8-10万以上的医疗费用,基本上达不到免赔额,导致不能报销。根据《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布》,全国三级医院的人均住院费用是1.3万,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因病住院产生的费用,市民保是报销不了的。2.市民保住院报销项目仅限在医保目录内,市民保产品设计不接地气市民保报销项目与医保项目重叠,大量新药、原研药难以引入。很多疗效明确的自费药或诊疗及检查项目因其费用较为高昂,而被排除在医保与市民保报销范围外,这也是市民呼吁亟待解决的问题。3.市民保产品设计是事后医疗费用报销,缺乏重疾确诊给付和直接结算功能。

建    议:
为此,建议:一、引入多家保险公司“共保模式”。打破东莞市民保由独家公司垄断的形式,聚财聚力,形成对市民保宣传推广的合力,既能分散风险,避免恶性内耗,也能有效规避因垄断而形成的利益输送嫌疑。二、力促市民保改革创新,提升其保障内容,与医保形成协作互补,惠民利民,满足市民的需求学习借鉴广州、深圳等城市相关市民保好的做法。1.广州市的穗岁康产品,其中包含了医保目录内和医保目录外的住院报销额度各有100万的项目。这就满足到市民渴望医保目录外的住院医疗费用也能报销的呼声。2.深圳市的惠民保险项目,推出了一款消费型重疾险,只要确诊银保监规定的常见28种重大疾病的其中一种,可以一次性获得5万-20万的给付金,解决前期治疗费用不足的问题。3.广州的穗岁康打通了广州市各大医院的结算系统,实现出院直接结算的功能,解决了患者因为住院押金不足而导致不能继续获得治疗的困境。4.继续调整免赔额。结合目前市面各种商保一万元的免赔额,建议市民保的免赔额也能有效与之对接。市民保是一项民心民生工程,应以市民福祉为依归,同时听取来自业界和市民的呼声反馈,不断加以完善,让市民保更具有利民性、效率性,凝聚合力,共同将惠民保险项目不断推进完善,提高东莞市民健康医疗保障水平。

提案者: 李书浩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