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随着我市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加上我市慢行交通建设的滞后、经验不足的驾驶员增多、行人及非机动车辆人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道路交通事故多发易发,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据统计,2019 年至2021 年,我市道路交通事故总死亡人数分别为534人、521人、419人,其中当场死亡的人数为330 人、331 人、237人,抢救无效死亡的人数为 204 人、190人、181人,事故伤员死亡率和死伤比较高。
  交通事故发生后,时有施救距离过长、院前急救人员现场处置不到位、先交费才救治、院内救治水平不足等问题,导致伤员因为得不到及时、现有效救治,出贻误最佳救治时机而伤情加重甚至死亡的情况。
  
建    议:
  一、完善“就近”、“就急”、“满足专业”、兼顾家属医院的急救原则。120接警后,要尽可能详细掌握事故地点,伤亡人数,受伤情况等,迅速调度急救人员赶赴现场实施急救。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对现场环境、伤者人数、伤情、是否需要增援等进行快速评估,根据伤情评定结果,特别是头部受伤严重、生命体征不稳定的伤员,送至医疗设施、医资力量、救治水平较好的医院进行及时抢救。同时要实施必要的止血、心肺复苏、补液等抗休克现场处理措施,并将信息尽快告知接收医院,尽可能缩短院前医疗急救反应时间。
  二、畅通交通事故伤员救治“绿色通道”。按照“先救治后收费”原则,完善道路交通事故伤员优先服务流程,不受挂号、办理手续、排队就诊等条件限制,同时要积极抢救伤员,不得以何理由拒绝、推诿或拖延治疗。遇伤员伤情加重,救治能力不足的,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馈,协调相关医疗机构支援,确保救治工作的及时性和延续性。对于伤员情况危急或不宜转诊的,要协调上级专家进行会诊救治,或依托远程医疗救治。公安交管部门要积极配合医疗机构,督促事故损害赔偿责任方、保险公司及时支(垫)付相关医疗费用,对符合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救助条件的,要及时通知和协调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垫付抢救费用。
  

提案者: 黄小龙,涂华,陈 全,郑俊彦,陈少锋,陈雪昕

市卫生健康局
黄小龙、涂华、陈全、郑俊彦、陈少锋、陈雪昕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强化道路交通事故伤员救治工作的建议》(政协提案第20220348号)收悉,该提案具有建设性,可操作性强,我局对此高度重视,经商市公安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道路交通事故伤员救治工作,市道安办多次组织交警支队、应急、卫健、消防救援等部门召开协调会,研究进一步畅通我市交通事故救治绿色通道,不断完善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和伤员救治机制,制定《建立健全东莞市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东莞市道路交通事故伤员应急医疗救援实施方案》,保障及时、高效、科学、有序救治,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一、建立健全院前急救运行机制
  (一)快速精准调度。我市以市医疗救护120指挥中心统一调度,依托全市66个医院急诊科(公立41个、民营25个)设立急救站的急救网络模式,实现“统一受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的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体系。按照“就急、就近、就专业、兼顾患者意愿”的基本原则精准调度。指定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和三级以上综合民营医院为交通事故医疗救治定点医院,其他非定点医院接到交通事故伤员须按指令原则上转送到定点医院救治。建立医警沟通机制,实行1个应急预案,“信号灯绿灯放行+铁骑开道”2种保障途径的“1+2”应急保畅模式,进一步缩短救治时间。
  (二)院前急救实施。市120指挥中心接到交通事故报警后立即了解事故发生地点,根据现场受伤人员人数、受伤程度、事件是否存在发展趋势判断派出急救车数量。当遇到重大交通事故,现场出现多例死亡、重伤、轻伤等不同层次伤病员时,首诊医生第一时间将现场的伤病员进行严格分检,分类救治,及时向市120指挥中心报告并要求增援。现场伤员病情危重时,经就地抢救或处理后能维持生命体征的,直接转运至高水平或三级定点医院加强救治,转运前与接收医院联系做好接收准备;轻伤病人原则上就近合理分配转送到定点医院进行治疗。做到现场人员抢救,专家远程指导,院内救治部署“三同步”措施。
  二、完善道路交通事故伤员医疗救治体系
  我市指定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和三级以上综合民营医院为交通事故医疗救治定点医院,成立省、市、镇三级紧急医疗救治专家库,涵盖急救、颅脑外科、胸外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实行各级专家备勤制度,应伤情需要进行会诊和指导。建立以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为第一道防线,区域中心医院以及市人民医院等三级医院为主要战场,省级医院救治力量为后盾的全方位应急支援、多学科会诊转诊的应急救援机制体系。各定点医院制定突发交通事故应急救治预案,成立医疗救援专家组,建立组织指挥、医疗救治、心理干预、后勤保障等分工合作机制,畅通院前院内一体化的绿色通道,精简院内衔接环节,做到“上车即入院”,实现“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复苏—损伤控制手术—重症创伤治疗”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模式。近五年的交通事故亡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2021年亡人数(418人)较2020年(512)下降18.36%,院内亡人数(159人)较2020年(229人)下降30.57%。
  三、做好医疗救治资金保障
  道路交通事故伤者送院就医后,全市各医疗机构实行伤员入院“先诊疗、后付费”,确保伤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公安交警部门安排专人核实伤员情况,督促事故损害赔偿责任方、保险公司及时支付或垫付医疗费用;对符合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救助条件的,协助办理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抢救费用。2022年1月至4月,全市受理救助案件92宗,发放救助金额约630万元。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快升级改造120调度系统。一是加快推进调度系统升级改造。改造建设新的调度厅和指挥厅,新调度厅增设18个调度席,新指挥厅增设8个调度席(应急扩容备用),设置备用调度室18个席位,改建完成后市120指挥中心将最大具备调度席44个,同时安装调试更为先进的调度系统硬件设备、设施和信息化软件。二是将市120指挥中心的中继线路进行升级,最多同时可以接受120个人同时拨打120电话,我市将达到1个120呼救/10万人口的规模。以保障我市医疗急救120电话的畅通。
  (二)加强院前与院内的有效衔接。对120急救调度系统进行更新换代,加强系统建设,与各急救网络医院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实现院前院内信息对接,进一步完善现场人员抢救、专家远程指导、院内救治部署“三同步”机制,优化“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复苏—损伤控制手术—重症创伤治疗”一体化急救模式。加快推进创伤中心建设,强化定点医院学科建设,加强120网络入网医院管理。探索建立定点医院救治能力和120网络入网院医院院前急救能力的考评机制,完善准入和退出制度,持续提升各医院道路交通事故伤员的救治能力。
  (三)推进东莞市创伤中心创建。以高水平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以及东莞市厚街医院作牵头单位,通过市急诊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对全市急救资源进行整合,推进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创伤中心的规范化创建工作。制定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质控规范,提升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同质化水平。结合各医疗机构实际,统一制度、流程,加强对多发伤伤员的应急救治管理,缩短患者抢治时间,提升救治效率。

办理单位: 市卫生健康局,交警支队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