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2021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正式发布。从生育、养育再到教育,配套完善的政策旨在解决绝大多数家庭的后顾之忧。而产后抑郁作为一种高发、频发的孕妇心理疾病问题越来越严峻,产妇携子跳楼自杀事件层出不穷。中国精神科医师协会2017年的统计,在我国有50%~70%的女性都会在生产后出现抑郁倾向,最终发展成产后抑郁症的几率约在10%~15%,三孩政策落地更是将女性生育健康推到台前。目前在产后抑郁防治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短板,主要存在宣传不到位,标准不统一,关注不对症,治疗不多元,疏解不接地,干预不持续等问题。
一、宣传内容太过于学术,受众接收门槛较高,宣传针对的受众有偏差,因此无论产妇产前了解再多,一旦出现产后抑郁就很难自己走出来,而对产妇影响极大的长辈和丈夫等家人却对此知之甚少,这对家庭氛围依赖度较高的产后抑郁的康复是极其不利的。
二、产后抑郁的诊断标准不统一,多依据各种症状自评量表如SCL- 90, SDS, EPDS等,由产妇自行填写表格,以相应的评分结果来判定是否患有产后抑郁。但实际中,仅凭量表评分的主观性太大,诊断尚缺乏客观指标,取样受产妇当时的情绪波动影响较大;其次是量表大多借鉴国外的量表,一方面针对性有待商榷,如上海长宁区中小学测试有大量“自杀”就是照搬国外量表的缘故;另一方面东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如婆媳关系这个问题国内外的参考度是不一样的。
三、治疗方式单一。目前对产后抑郁的常规治疗为药物治疗,缺乏心理治疗,国内外上市的各种抗抑郁药物是针对普通患者,由于产妇是特殊的群体,在大力提倡母乳喂养的背景下,产妇及家庭出于哺乳的考虑往往会弃用抗抑郁药,用药依从性有待考证。
四、疏解不接地、干预不持续主要体现在面对疑似产后抑郁产妇的干预和疏解往往是泛泛而谈,一方面缺乏专业医护人员的跟进,对产妇的心理干预是被动式的,有来求助才能进行干预,没来的就无能为力;另一方面干预不持续,没有长效的跟踪机制。
一、加大防治知识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妇联、社区卫生站、产前课程、心理热线等宣传基地,开设产后抑郁防治专门渠道,用好互联网+模式的功能。利用好社交平台对抑郁及产后康复方面的知识进行发送,重点面向产妇家庭成员,开设类似“产妇家属学校”的课程,调整宣传方向和形式,有针对性地,重点突出地用浅显易懂、指向明确地将产后抑郁的成因、症状、危害性向产妇家庭成员宣传到位,一方面有备无患、及时发现,另一方面也能通过温馨有爱家庭氛围的营造减少产后抑郁的产生。同时倾听产妇主诉,对咨询进行回应,评估情绪状况上报专业心理医师处理。
二、成立专项专家工作小组,组织相关领域(精神科、产科等)专家,通过调研、分析研究,统一制定一套针对东莞城市人口实际的识别产后抑郁症的评估量表或系统,及时发现患者。同时组织专家制定适合的产后抑郁症诊疗方案,规范诊断和药物、心理治疗手段,并推广到部分医院并完善转诊机制。
三、充分利用妇联、社区卫生站、医院心理治疗部门进行随访跟进,以心理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开展产后抑郁的防治。针对孕妇及产妇家属,在产前1个月开始定期随访家属,进行照顾技巧健康宣教,使其认识到产后抑郁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使其良好履行照顾职责,告知家属观察和评估孕妇或产妇是否存在抑郁情绪,及时通知责任专业医师寻求干预方法,帮助产妇建立良好的心态。
四、加大妇女产后抑郁类防治经费的投入,以市妇联牵头,联合财政、民政等部门沟通商议,以政府购买形式,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助产资质的医疗保健机构资源,为有需要的产妇、家属提供免费咨询、干预服务。
提案者: 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