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活力是东莞对城市形象的定位和对内外传递的核心价值。“二十世纪的竞争,以文化论输赢”,在当前城市竞争中,鲜明的城市形象和独特的城市文化气质能够让人印象深刻地记住这个城市,突出城市个性,增强城市文化韵味,而且能够吸引国内外的各种资源聚集于此,增强人居环境的愉悦性和适应性,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而东莞也在践行着“每天绽放新精彩”,希望释放更多的活力。

  但,东莞给外界的印象更多的还是“世界工厂”、“制造业之城”,工厂林立,机器声轰鸣,在经济实力强劲的背后,东莞的文化和城市形象发展却不如经济发展成绩亮眼,尤其是在近年来随着很多工厂的外迁,加工制造业也有所回落。在现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东莞作为中心城市,连接香港和澳门,紧邻广州、深圳,金融比不过香港、深圳,传统地位比不过广州,所以,树立东莞城市新形象须找出新出路,而打造青年创新、创业、创意城市新形象,挖掘文化底蕴,焕发城市活力,焕新城市形象,不失为一条突破的道路。


建    议:
  城市形象和文化品牌的设立需要有鲜活、出色的产品和产业来支持,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来烘托。庞大的制造业是东莞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创新性的现代文化产业就是城市发展的亮点,传承传统文化就是东莞城市发展的根基,为此,笔者认为“以时尚为中心,以人文、特色、活力为三个基本点”塑造城市形象及文化品牌:
  1.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和城市更新的机遇,将创新、创意产业成为东莞多元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根据每个镇区特点,打造符合自身特色的文化创意、智能设计、创意梦工坊等创新、创意基地,以创新、创意人才培养基地作为东莞对外展示城市形象的亮点,吸引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高质量人才来莞,共同推动青年创新创业。例如,可以把东城、南城、万江连成一个片区,以轻资产、创意、设计等为主,打造餐饮、创意、设计等网红打卡地,树立宏远队的篮球文化,发展作家协会、书画家协会、棋艺协会等艺术联合会,通过比赛、论坛、展览、演艺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各种交流活动,着力打造现代时尚感。
  2.地域文化是城市形象的内核,东莞作为省历史文化名城,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鉴于我市镇区地域特色明显,通过划分片区,例如,可以联合石龙、大岭山、高埗等镇区丰富的红色资源,有周恩来东征演讲处、东江纵队纪念馆等红色景点,因此可在该片区重点发展红色革命文化,突显红色教育;以虎门、长安为点的片区,依托港湾文化和港区功能,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因此,可以建造海上旅游项目,突显海洋文化。同时,林则徐的虎门硝烟等英雄事迹,也可以作为红色旅游资源扩大开发。
  3.东莞是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城市,而以华阳湖为代表的望牛墩、麻涌、道滘等几个镇作为水乡片区,素有举办龙舟赛事的传统,可组织镇区之间及邀请其他市际的龙舟队参加活动。同时,水乡片区还具备生态资源、岭南园林代表作—粤晖园,可发展生态农业、岭南水乡、园林观光区,进行旅游开发,领略岭南水乡风韵;樟木头、桥头等山区片则具有浓郁的客家文化,有观音山、麒麟舞、乞食节等岭南特色的传统习俗和活动,可在山区片重点突现岭南文化。
  4.成立以高校青年为主的,专业的城市形象和历史、民俗文化研究和保护团队。东莞目前还没有专业的研究城市形象和历史、民俗文化团队。建议由市文化局牵头,积极联合高校、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博物馆、文化馆等,搭建交流载体平台,设立研究课题,推进地域文化研究和对外人文交流,打造城市文化特色品牌。同时,利用大媒体、大数据和名人传播效力,通过多种传播手段,发展周边文创产品,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扭转公众心中固有的城市形象。

提案者: 熊华

市委宣传部
熊华委员:
  您提出的第20220334号提案《关于加强打造东莞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议》收悉,首先感谢您对我市城市形象提升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该案针对目前东莞城市形象、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的现状,提出一系列的意见建议。经研究,现将办理意见回复如下:
  今年以来,我部立足东莞“双万”城市新起点,不断强化城市形象宣传统筹谋划,全面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突出重点亮点传播推介,为东莞在“双万”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提供形象文化支撑。主要工作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一、策划开展“双万”新起点主题传播
  统筹整合全市尤其是宣传文化系统资源,推动城市品牌形象“升级”,开展东莞城市新形象顶层设计与城市形象传播规划,策划开展“双万”新起点城市形象传播,涵盖品牌打造、文明涵育、新闻宣传、文化推介等方面,并对重点项目建立台账,定期督导落实,通过立体传播扩大声量,对外树立“双万”城市形象,对内凝聚发展信心动力。如争取将东莞纳入《经济日报》“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该报头版头条刊发万字调研报道《东莞豪迈》,头版刊发王伟中省长专访报道《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广东路径”》等,同步推送近20条新媒体产品,相关报道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广泛反响和好评,一个月内全平台累计传播量超4.5亿,相关话题成为微博热搜,有效激励全市上下在“双万”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
  二、开展城市品牌形象升级调研
  会同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开展东莞城市新形象顶层设计与城市形象传播规划,通过资料调研、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进一步梳理提炼东莞城市核心价值、形象定位及宣传口号、城市标识,为后续高起点、系统性开展城市形象传播工作奠定基础。
  三、打造东莞城市品牌重点名片
  围绕“近代史开篇地”“国际制造名城”“潮流东莞”“篮球城市”等重点城市名片开展顶层规划与宣传推介。如结合虎门销烟183周年纪念日及国际禁毒日,统筹策划推出系列新闻报道和融媒体产品;加大对“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潮流东莞?生态露营节等活动及东莞潮玩等的传播推介;做好市篮球联赛、“东莞篮球文化节”等活动宣传;加大东莞科技创新及先进制造宣传力度,推动《制造时代》在凤凰卫视播出等,对外塑造更为鲜明的东莞城市品牌形象。
  四、精心策划外宣传播精品
  策划举办第七届东莞市民摄影周,推出《“双万”新东莞 奋进新征程专题图片展》等展览,推出城市主题图书《寻味东莞》《石头记——东莞古旧建筑中的红砂岩》《花秘密》等,立体展现“双万”东莞新形象及湾区城市魅力。继续推动国际传播重点项目《千年莞香(暂名)》纪录片及纪录电影的拍摄制作,策划启动《第三只眼看东莞》短视频对外传播项目。统筹指导市有关部门打造“东莞礼物”城市特色文创品牌,丰富对外传播载体。
  五、加强东莞海外形象传播
  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5周年、香港回归25周年等节点统筹加强我市在大湾区的传播。加强我市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矩阵建设,对外宣介我市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改革发展的举措成效。充分运用“今日东莞”英文网,从经济、生态、人文、城市生活等维度,宣传推介东莞城市形象。与央视开展《直播大湾区?东莞》拍摄制作,通过CCTV-4中文国际频道对外展示东莞良好形象。通过境内外媒体加强外宣报道,在凤凰周刊推出《新启程:东莞迈入“双万”时代》封面重磅报道,在《中国日报》刊发《Dongguan supports those affected by COVID》,在《紫荆》杂志推出《东莞立足“双万”新起点,聚力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等,扩大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六、强化城市IP锻造与创意引领
  整合资源、集中力量,重点锻造和传播以“莞香-老街-古村”为载体的岭南传统美学IP、以“虎门销烟-华南抗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国家记忆IP、以“名人名史”为内容的城市文脉IP、以“东莞制造”为标杆的城市产业IP和以“东莞篮球”为引领的城市运动IP。出台《东莞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支持发展“文化+”新型业态,对“文化+制造”“文化+科技”“文化+数字”等行业产业融合而形成的新型文化产业业态及对影响力显著的创意设计、潮流艺术、品牌推介等创意文化产业活动予以资助。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和初创型文化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培育和完善文化创意业态及生态,并对创建的创意设计、品牌授权、人才培训、共性技术、文化产品销售等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予以资助,推动我市文化产业融入城市文化IP化发展。
  七、下一步工作计划与重点
  下来我部将结合提案有关意见建议,进一步加强研究谋划,创新方式载体,不断加强东莞城市品牌形象塑造和传播,助力东莞文化强市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思想引领+文化供给”这一条主线,立足“‘双万’东莞城市形象有效传播、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两个目标,建设“七大文化”,打造“近代史开篇地”“国际制造名城”“潮流东莞”“篮球城市”四张城市文化名片,以文化强市建设推动东莞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一)加强对外传播统筹谋划,强化重点城市名片传播。形成城市形象品牌3.0版本,出台《东莞城市形象传播工作规划(2022—2026)》,同时健全对外宣传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大外宣”格局。联合专业机构强化品牌打造的顶层设计,通过高起点、专业化的宣传策划,进一步打响“近代史开篇地”“国际制造名城”“潮流东莞”“篮球城市”等重点城市名片,挖掘与培育好“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改革开放文化、潮流文化、体育文化、莞邑文化、生态文化”等东莞本土特色文化。
  (二)加强文化产业政策引导,推动重点文化企业发展。利用《东莞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重点推动创意设计产业,聚焦创意设计、文化装备、数字文化等重点领域,培育文化产业新型业态,为我市文化产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推动“东莞文脉”题材创作扶持计划围绕本土名人、名史、名物等,全面梳理城市文脉故事,遴选扶持本土历史文化题材文艺创作重点项目,推动东莞城市文化IP文艺作品的创作。整理东莞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记忆,挖掘提炼东莞的工业文化和工匠精神等,充分挖掘和打造具有东莞代表性的文化IP。
  (三)加强龙头项目宣传策划,推出重点传播项目精品。加强媒体宣传,充分利用我市媒体资源,通过电视、电台、报纸、杂志以及网络等媒体对我市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品牌加以宣传。策划开展城市影像传播活动,策划制作新版城市宣传片,在重点城市及城市重点部位投放东莞品牌形象广告,完成并发布莞香主题纪录片及纪录电影,正式启动“东莞礼物”项目,同时加大新媒体及社交平台开展城市传播推介力度。会同有关部门不断拓展对外传播阵地,结合重点展会、论坛等活动,强化对外交流合作与城市宣传推介,共同讲好东莞故事。

办理单位: 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