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在“以市带镇”行政管理架构下,镇村经济齐头并进、共同发展,成为东莞经济腾飞的强大推动力,使东莞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县成长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的专业镇。

  但随着市场经济环境不稳定,土地、人力成本、租金等各种生产要素价格提高,许多传统企业运营困难,倒闭破产的企业日益增多,加上企业外迁潮,工业园区和厂房空置规模不断扩大,许多村(社区)赖以为生的物业收入大幅下滑。镇村经济在数十年的积累下形成许多痼疾,不仅限制了东莞产业的活力,也成为了东莞“双万时代”经济发展面临和必须解决的困局。

  一、存在问题

  (一)产业空间形态破碎,用地效率低下。镇村工业园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开发模式,普遍存在布局分散、产业低端、土地利用效益低、产权不明晰、厂房形态破旧等问题,土地单位产出远低于同为地级市的苏州、无锡等城市。

  (二)原有产业发展陷入困局,经济活力不断衰减。镇村曾经赖以生存的优势传统制造业,近年来在新经济形势下陷入经营困局,利润率普遍偏低,又未探索出有效的转型升级路径,导致镇村经济活力不断衰减。

  (三)各镇街各自为阵,难以形成发展合力。各镇街独立发展,城市建设分散,集聚能力不强,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产业类型同质化、土地资源效益低等问题,无法整合资源应对新一轮的城市竞争。

  (四)土地权属复杂,难以集约高效利用。镇村工业区普遍占地面积在500亩以下,而且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占全市工业用地超过7成,土地权属复杂,地块零碎,不利于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


建    议:
  (一)着眼于产业前景,创新并完善“工改工”政策

  “工改工”是目前重构东莞产业空间,激发产业经济活力的重要手段,但由于镇村工业园区土地权属复杂、改造成本高、审批环节多、改造周期长,导致“工改工”难度大。为此,应从市级层面调整土地开发制度,充分利用政策杠杆,着眼于东莞产业前景拟定镇村工业园区改造统筹规划,创新并完善政策配套,形成完备的政策体系,同时简化审批环节或开设绿色审批通道,从而破解“工改工”困局。

  (二)“工改工”和土地储备一盘棋规划,加大力度引进重大项目

  重大项目是地方经济的强大助推力,华为、步步高分别为松山湖、长安的快速发展带来核聚变效应。东莞应从市级层面统筹,将镇村工业园区改造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储备一盘棋考虑,把碎片化的镇村工业园区纳入连片土地储备范围,以连片“工改工”为主,从而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充足的土地储备空间。同时东莞要动用全市各层级资源,乃至撬动省级资源,加大力度引进重大项目,将连片工业园区整合成有主题的创新产业集聚区。

  ( 三)重构产业空间,探索都市型产业园发展道路

  旧有的镇村工业园区已不符合东莞“双万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站在市级层面重构产业空间。一是对优势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编制一个拓展规划,打破此前分散格局,通过土地资源集中形成产业集聚,从而推动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链式发展、集群发展、协同发展。二是通过重新改造工业园区,加快引入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业态,推动产城融合,探索高度集约化、精细化的都市型产业园发展道路。

  (四)平衡各方利益,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园区改造

  为破解镇村工业园区改造资金压力大等难题,政府部门应结合园区改造方向和实际需要加强资金引导,在平衡镇村集体、资本方、改造方、经营方等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顺利完成改造,可探索“改造权+土地使用权+物业经营权+资金补偿”多种利益分配模式、工改工与工改商住联动改造等模式,激发社会资本参与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案者: 林海川

市自然资源局

林海川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化解镇村经济痼疾,重振东莞产业活力的建议》(第20220333号)提案收悉,经综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投资促进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着眼于产业前景,创新并完善“工改工”政策的建议
  一是优化“工改工”政策体系。根据市领导指示要求,我市正在研究调整优化城市更新有关政策,调整期间将充分考虑委员所提的建议,激发东莞产业活力。
  二是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体系。目前,我市在市级层面实施打包一次性审批,全面整合原有6个审批环节为1个环节,改串联为并联,实行“1+N”打包审批,压缩40%的重复材料。同时,正在研究全面简化流程,实施“一次决策、一次表决、一并审批”的扁平化审批决策机制,大幅缩短审批时间;大力度建设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审批系统,全面实施信息化审批,将审批全流程明面化、透明化。另外,落实简政放权,将部分“工改工”项目改造方案审批下放给镇街政府,进一步压缩“工改工”项目审批时间。
  二、关于“工改工”和土地储备一盘棋规划,加大力度引进重大项目的建议
  一是借助专项规划聚焦重点区域。充分衔接“十四五”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性、系统性安排,进一步细化完善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的思路,在做好分区引导管控、近期改造区域、产城改造比例、公共设施捆绑台账等核心管控要求和专项规划精准传导导则的同时,重点谋划连片产业空间,研究划定重点产业更新片区集聚,撬动一批传统工业园区的空间转型。同时。紧抓“头雁计划”实行重点突破。改变以往政策均质化、推项目平均用力的做法,启动城市更新“头雁计划”,加大力度推动单元落地见效。
  二是规范土地整备补偿工作。建立统一指导补偿标准体系,我市正在研究制定《东莞市土地整备征拆补偿指导标准》,预计年内出台。一是降低市场预期,解决市场相互攀比、水涨船高等成本虚高问题,降低政府收储成本;二是适当激发市场动力,针对性选取本市现有做法与标准,合理设定价格预期。通过规范土地整备征拆补偿标准,控制改造成本,拓展连片的低成本产业空间。
  三、关于重构产业空间,探索都市型产业园发展道路的建议
  一是推动有条件的“工改工”项目打造“专精特新”产业园。计划全市推动建设1-2个“专精特新”产业园,具体通过支持有条件的镇街以镇属企业或联合市属国企为主体建园,并积极探索先租后售、以租代售、产权入股等多种空间供给方式,建立稳定、可预期的产业空间供给新机制。其中,将结合调研获得的“专精特新”企业生产空间现状和需求情况,筛选符合条件的“工改工”项目进行对接,按照“成熟一个、建立一个”的思路,积极探索推动“工改工”项目升级打造“专精特新”产业园。
  二是出政策引导镇村工业园品质提升。为凝聚各方共识、汇聚各方合力、优化资源配置,以镇村工业园改造为契机,我市相继出台《关于加快镇村工业园改造提升的实施意见》《东莞市新型产业用地(M0)管理暂行办法》和《东莞市重点招商园区(低成本空间)扶持奖励暂行办法》,鼓励我市镇村工业园区进行改造,并支持“工改M0”项目与优质的产业运营商开展招商运营合作,拓宽项目招商渠道;引导工业起步早、难以腾挪产业平台空间的镇街(园区)组织开展村镇集体工业园改造升级,认定低成本空间,顺势发展培育高成长性产业项目。
  四、关于平衡各方利益,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园区改造的建议
  一是提供多样化的改造模式。为进一步拓展产业升级空间,以《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镇村工业园改造提升的实施意见》为指导,强力实施“工改工”三年行动计划,以镇属、村属低效旧工业区为突破口,3年完成拆除整理3万亩。结合我市改造主体多元、土地权属复杂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地提出了政府收储改造、市属国企土地整备开发、工业企业自行改造、开发企业收购改造、村集体自行改造、村集体+产业运营商改造、集体土地流转改造、单一主体挂牌招商改造等8大“工改工”模式,提供清晰、详尽的工作指引,适合镇企、村企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进行改造。
  二是加大金融服务支持。目前,我局联同市金融工作局、市城市更新协会、相关城市开发企业、金融机构等研究建立了城市更新金融服务对接联合议事制度,先后编印和发布了两版城市更新金融产品手册,订制适合城市更新(“三旧”改造)、特别是适合“工改工”项目的长周期、低利率金融产品,2020年以来,已累计为“工改工”项目提供超320亿元的融资支持。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市自然资源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投资促进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办理单位: 市自然资源局,市工信局,市投资促进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