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在中美贸易战、后疫情时代、拉闸限电以及原材料普遍上涨的四大外部环境挤压下,我市企业面对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有的企业订单断崖式下跌,少数企业面临生存的危机,甚至有倒闭的危险,面临危机的企业对毕业生人才的需求必然会减少;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总规模909万,同比增加35万,这将导致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后疫情时代,健康等相关产业又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对应届毕业生有一定的需求,但又存在招聘合适人才难的困境。

  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招聘合适的职员也难。院校培养适合企业迫切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也面临诸多困境,这也是困扰各界政府多年的两难问题。东莞市委领导提出实现“万亿GDP、千万人口”的目标,迫切需本地院校培养更多适合我市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我市相关部门应该关注与考量的工作重点。

  一、存在问题

  1.企业难以招聘到适合企业技能需要的毕业生和社会人员,导致企业招聘难。原因在于目前院校培养的研究型的人才居多,学校对人才培育培养理论过多、实操工作技能较少,原因在于学校投入不足,没有庞大的财力构建从基础技能到前沿科技应用完整的、系统的、高度仿真企业需要的实训中心。

  2.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意愿不高,导致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目前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需要安排相关职员培训一年半左右企业实际需要的工作技能,才能达到企业需要的劳动熟练程度和企业需要的工作绩效。如果毕业生在培训中途离职或培训结束后留任时间不长,这将导致企业昂贵的培训成本和机会成本。

  3.政府对院校在构建从基础技能到高科技的仿真实训中心投入不足,以及对高科技的实训中心师资培养和建设也投入不足。导致在校生没有足够的从基础技能到高科技或企业前沿应用的仿真实训中心实训,以及实训过程中没有合格的老师。目前在校上实训课的很多老师没有参加专业的、系统的培训就直接上岗。

  4.企业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积极性不高。中美贸易战、后疫情时代、拉闸限电、原材料大涨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日常运营已经应顾不暇。如果需要他们再和院校做对企业没有丝毫的价值产出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对以盈利性为目的的企业来说没有积极性和更没有主动性。

建    议: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为此建议如下:

  根据《意见》指示精神和我市“双万”目标,建议由市发改局统筹我市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规模、结构和层次,将产教融合列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提案者: 林海川

发展和改革局

尊敬的林海川委员:
  您在东莞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第20220332号提案《关于优化产教融合管理机制的建议》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我市产教融合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提案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以及市场就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应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的建议。我局会同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部门认真研究,现就有关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有关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本市产业特色与学校办学优势,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人才需求,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深化发展,已开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企合作模式,形成“虎门纺织”“大朗毛织”“寮步汽车”“大岭山家居”等特色鲜明的产教集群,同时,我市还全力争创首批省级产教融合城市试点。
  (一)坚持高位引领,出台产教融合相关规划政策。我市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发展工作,先后出台系列政策文件引导产教融合深化发展,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
  1.将产教融合相关内容纳入我市“十四五”规划体系。《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是指导我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深化产教融合工作在《规划纲要》中已有考虑,重点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联合开展招生、专业建设、实训实习、质量评价、毕业生就业创业、协同科研攻关等工作;提出支持职业院校和企业依法采取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机制运作,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深化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改革,争创广东省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至2025年,培育10个职教集团、100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50个高水平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同时,在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也高度关注产教融合深化发展。其中,教育“十四五”规划提出了打造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高地的工作目标,要求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体系对接机制更加完善,科教成果创新应用和转化效率持续加快,区域特色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成熟,建成一批标杆性高水平职业院校、示范专业和专业群,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高地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十四五”规划提出了推动技工教育产教深度融合,通过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加强产教融合平台载体建设、完善“学习型工厂”和“校企双制”办学模式等途径,促进技工院校与企业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技术研发、生产实训中心、办学质量评价、技能竞赛、招生就业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2.编制《东莞市建设广东省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方案》。为争创广东省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推动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我市根据《广东省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制造业优势和产教融合发展基础,研究编制了《东莞市建设广东省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方案》。该试点方案围绕我市产业和教育布局、现有产教融合基础以及广深产教融合格局,提出打造“两极五区多支点,北联广州南融深圳”的产教融合发展格局,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搭建融通平台、给予财税金融支持、完善土地保障等多方举措,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动产教融合深化发展。
  3.制定《东莞市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为全力打造品质教育,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强市,我市制定了《东莞市品质教育十二项行动计划》。其中,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行动是十二项行动计划之一,要求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结合产业优化升级,系统化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并提出了打造品牌职业院校、建设省级示范性骨干企业、创新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拓宽企业参与途径、深化校企合作改革、强化财政资金支持、加强产教融合宣传等18项具体行动指南。
  (二)深化人才培育,丰富校企合作模式。我市积极深化产教融合,大力推动我市院校与本土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开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企合作模式。
  1.组建职教集团。以支柱产业和优势专业(群)为纽带,我市职业院校积极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探索与实践,联合龙头企业、大中型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科研院校和行业协会等,建设覆盖全产业链、辐射区域产业发展的职教集团,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截至2021年底,我市职业院校牵头组建了纺织服装、机电、全国LED产业、财经、模具、电子、电子商务、汽车、家居等9个职教集团。
  2.共建产业学院。积极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将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创新创业与企业服务科技创新有机结合。如东莞理工学院先后与新型研发机构、行业龙头企业、专业镇街园区和国际名校等创新主体合作,创建了多个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通过导入产业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企业内部导师培训体系等外部资源,与企业共同规划专业发展、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共同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及共同创建技术创新平台,构建“基础实验+实训提高+课外创新+工程应用”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并在企业学习阶段为学生设置“技术服务、技术管理和技术研发”三个方向的职业定位,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3.打造特色专业群。依托优势特色示范专业,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原则,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立项建设电子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物流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动漫与游戏制作、计算机应用、家具设计与制作、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等8个专业群为我市特色专业群,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
  4.开展学徒制试点。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专学徒制,大力支持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方式开展人才培养。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东莞理工学校和东莞纺织服装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并成功通过第三批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验收。2021年来,共65家企业、7894人通过企业新型学徒制备案。
  5.共建“学习型工厂”。以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为根本,继续加强我市院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通过“引企进校”方式,把企业的生产车间引进校园,以企业产品为教学载体,紧密连接学校培养内容与企业生产流程。学生经过课堂教学和校内“学习型工厂”培训后能迅速投入到实习岗位中进行独立操作,实现教学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6.开设“校企双制冠名班”。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由校企双方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进校即进企、招生即招工”,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获得企业的生活补助,在企实习期间按工作岗位与企业员工同工同酬,毕业留企还可享受一定就业补贴。
  (三)搭建创新平台,促进产教多维交流合作。我市积极拓展产教融合发展平台,通过建设高水平大学、打造认定校企合作基地、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等多种方式,促进产教融合纵深发展。
  1.建设高水平大学。大力推动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国际合作创新区、东莞先进制造产教融合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搭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推动高层次人才培养。目前,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项目(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国际合作创新区、东莞先进制造产教融合园正抓紧完善项目前期工作。同时,我市高校大力拓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实训基地和技术中心,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如东莞理工学院大力打造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创新中心、3D打印与智能制造中心、中子散射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激光先进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主动融入区域科技重大创新体系。
  2.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为加快高端产业要素集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能级,我市谋划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通过发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引领作用和技术优势,推进落实多元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产教融合发展。重点开展规划编制、政策出台、土地整备、首开区建设、基金组建、招商引资等工作,目前已搭建一名市领导挂帅、一个工作专班的组织架构;出台了《东莞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一基地一政策”》《东莞市招商引资产业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补充规定》《东莞市产业类项目“标准地”工作实施方案》等一套支持政策;整合财政资金及现有产业基金,撬动构建规模达5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体系等。
  3.共建实训基地。2017年,我市印发《东莞市职业院校定点实习实训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在全省全国率先出台鼓励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十三五”期间,共认定定点实习实训基地102家、接收实习学生3232人、发放实习补贴333.2125万元、发放场地设备450万元。为充分发挥企业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2022年,我市进一步印发《东莞市高水平校企合作基地认定管理办法》,重点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市级高水平校企合作平台,目前已组建高水平校企合作基地评审专家委员会,并同步开展第一批市高水平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申报工作。
  4.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聚焦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我市积极建设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协同省做好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工作,及时跟踪入库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情况,监督指导企业三年规划制定和实施,大力支持企业参与举办教育、开展产学研合作,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强化校企协同创新。当前,我市共有110家东莞企业被列入省第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名单。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通过改革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搭建产教融合载体平台等方面的积极探索,我市已初步形成产教融合发展成果,但仍存在制度体系不健全、校企合作衔接不顺畅、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和成果转化不充分等实际问题。下来,我市将以争创省级产教融合城市试点为契机,深化产教融合机制改革,打通校企合作堵点,探索多元化协同育人模式,并扎实推进产教融合载体平台建设,加强多维交互合作,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转化。
  (一)完善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东莞市产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组织协调产教融合工作。二是依托我市重点院校及其合作企业,组建东莞市产教融合促进会,健全政校企三方合作对接机制。通过组织产教融合相关的技术研讨会、专家报告会、先进制造技术推广会以及大湾区、国际化产教联盟活动等,为校企双方搭建沟通平台,畅通校企沟通渠道,加强校企合作需求对接。
  (二)深化政策支持。强化政策奖补措施激励性,从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土地保障、产教研人才政策牵引等多方面激发产教融合参与主体的内生动力。对达到一定条件的产教融合试点项目、高水平校企合作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企业培训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税优惠政策;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下,鼓励产教融合专项债券等市场化融资工具的应用,简化产教融合项目和企业融资流程,缩短审批时间;将中高等院校(含技工院校)新建产业学院、产教融合项目主要内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保障项目用地等。
  (三)促进成果转化。持续推进高水平大学、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等产教融合载体平台建设,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协同创新,整合企业、中高等院校项目科研资源,促进企业转化中高等院校研究成果,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支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特此函复

办理单位: 发展和改革局,教育局,市人社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