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基本国情。为提升广大老年人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如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11月15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老年医疗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鼓励增加提供老年医疗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和床位数量、加强老年医疗护理从业人员培养培训、开展老年人居家医疗护理服务试点等工作。

  2020年东莞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35.34万人,其中失能老人19451人,这个数字还在增长。自从2016年东莞入选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以来,东莞积极探索“医养结合”解决养老问题,出台了多项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关的政策,东坑医院护理院等一批医养结合机构,正在为了让老年人能安享幸福晚年而努力奋斗。但目前关于医养结合的相关行业标准、服务标准等问题均阻碍着“医养结合”工作的推进。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养老资源不足及分配不合理;

  2. 医养结合服务人才队伍短缺;

  3. 对于护理机构的扶持优惠政策不足。

建    议:
  一、创新养老服务发展模式

  一是多模式探索医养结合路径。通过政策鼓励和引导基层医疗机构单独开设或与社会资本合作开展老年护理服务,建立公立或私立护理机构,可将基层医院空余床位设置成临时养老床位以解决养老资源不足的问题;养老机构也可就近与医疗机构的老年医学科合作,开设养老“绿色通道”,实现“双向转诊”,方便合理分配养老资源。二是开展多元化医疗护理工作。鼓励通过“互联网+”形式探索新型医疗护理工作,如通过预约方式上门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形成居家-社区-养老机构的多元化医疗护理工作,分散养老机构的床位压力,同时提高护理服务的有效供给。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培养现有人才队伍,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将老年医学人才纳入紧缺人才培养,鼓励二甲以上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借鉴全科医生培养模式,通过政策倾斜,鼓励三甲医院专科医生及基层全科医生向老年医学专业转型,促进人才有序流动。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有计划地引进培养、储备老年医学、护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鼓励东莞卫生学校等院校增设老年医学相关专业,与社会资本合作,培养定向人才,毕业后优先录取到护理机构工作,为养老服务业输送新鲜血液;鼓励人员学习心理健康、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努力发展成复合型人才。

  三、建立健全对护理机构的扶持优惠政策

  一是将医养结合型护理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对于符合条件的护理机构,除了落实好国家和省的相关扶持政策,还应将符合规定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针对低收入高龄、失能老年人等群体,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给予托底保障。二是规划养老产业布局,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应整合市镇优势资源、优化城市总体规划,将医养结合的项目尽量安排在医养结合试点项目周边园区,比如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东坑医院护理院,将养老产业作为镇区发展的新方向,再以点带面的形式辐射周边园区,推动养老产业集聚发展。

提案者: 民盟市委会

民政局
民盟市委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建议》收悉。根据我局职能,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多模式探索医养结合路径的建议。正如贵单位在建议中提到的,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基本国情。医养结合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近年来,在推进医养结合过程中,我市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养结合工作,市领导多次作出批示和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要求扎实推进、完善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老年人医疗健康服务。同时,市政府先后出台《东莞市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东莞市医养结合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养老服务和医养结合的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在系列政策推动下,我市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不断优化,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均得到蓬勃发展。目前,全市建有养老机构51家,共有养老床位12346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32.4张,城乡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二是部门联动。在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我市建立了养老服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涉及民政、卫健、教育、发改委等22个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全市养老服务工作。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我市建立起卫生健康局牵头抓总,民政、发改、人社、医保等部门协作的联合工作机制。市民政局联系财政局出台《东莞市养老机构资助办法》,对每张医养结合床位给予一次性床位建设补贴18000元。医保部门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按床日定额付费方式进行医保结算,床日结算金额标准由2017年的178.33元,提高到2021年的189.9元。市编委将12家公立医院调整事业单位职能,在主要任务中新增“老年人养护服务和培训”,解决了公立医疗机构无法办理养老机构设置备案手续的难题。目前9家医养结合机构实现了医、护、养高度融合。三是多元驱动。针对老年人的不同身体情况和自理能力、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别,我市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医养结合发展模式,以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健康养老需求。全市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医疗机构包括设立老年病科的二级以上医院27家,提供养老护理服务的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425家,护理院9家。全市有8所养老机构举办或内设医疗机构。全市共建立医养联合体39对,所有养老机构均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此外,充分发挥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础平台作用,以基本公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推动医养结合服务入社区、进家庭。目前,居家医养已实现有需求的村(社区)全覆盖。四是行业带动。我市民政、卫健部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共同引领医养结合健康发展,先后成立东莞市养老产业协会、东莞市医养健康协会,分布在全市养老机构、老年用品及护理服务企业和老年研究领域的单位、院校。协会成立以来,服务会员,宣传政策并指导了10家机构建设,配合部门起草了《东莞市护理院护理员岗位能力培训课程》《东莞市安宁疗护规范化服务指南》《东莞市双百社工医养结合与安宁疗护知识培训方案》,为全市为老机构共450名人员进行新冠肺炎院感知识和技能培训,承办“东莞安宁疗护病房主题开放日”活动等,以行业协会带动医养结合和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近年来,我市在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以下一些工作。一是完善人才培养扶持政策,将“养老护理员”项目纳入个人自主参训补贴,对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按证书等级给予750元至1850元的培训补贴;二是将养老护理员纳入技能晋升培训补贴范围内,初、中级补贴1600元,高级补贴2200元,技师、高级技师补贴2500元。目前,全市共有2所技工院校开设养老护理相关专业,招收学生225人。我市4家机构认证为省级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您的建议,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是与相关大专院校联合设置医养结合型老年护理专业和老年服务管理相关专业,加快培养照护专业人员。二是加强医养服务机构人员培育。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精神,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负责人、管理人员的岗前培训及定期培训,使其掌握养老服务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按规定落实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费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三是鼓励医疗机构中具有一定工作年限、职称的执业医生和注册护士到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护理站执业,提高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水平。
    三、关于建立健全对护理机构的扶持优惠政策的建议。近年来,我市在护理机构扶持方面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出台《养老机构资助办法》,对医养结合机构按照每张床位18000元给予床位建设补贴。二是医保部门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按床日定额付费方式进行医保结算,床日结算金额标准由2017年的178.33元,提高到2021年的189.9元。下来,我们继续支持鼓励医养结合机构发展,按照规定享受税费优惠、土地等政策;同时,强化医保支持,对新办的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疗卫生机构,只要符合条件的,正式运营三个月后可以申请医保定点;此外,通过“放管服”的改革措施,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机构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我市养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
近年来,我市在医养结合工作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满足老年人基本健康养老服务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今后,我们将根据贵单位的建议,切实加强部门协同,创新服务模式,着力提高养老、康复与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协调性和整体性。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民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办理单位: 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医保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