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2020年,东莞常住人口首次突破1000万,成为全省第三个千万人口大市,东莞人口吸引力排名全国第3。但东莞坐拥千万人口红利,经济发展却没有与之相匹配,GDP落后于人口不到千万的佛山、无锡、南通、福州、泉州等城市,究其原因,是人口红利没有转化为人才红利。背后反映出东莞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红利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不利于东莞在“双万”新时代取得高质量发展。
一、存在问题
(一)人才结构不合理,中层次人才缺位
目前东莞人才总量超过258万人,占人口总量超过两成,其中高层次人才超过18万人,取得成绩不错。但从人才吸引力看,东莞仅位于全国第23位,与人口吸引力形成巨大差距。从薪酬水平偏低来看,一大原因是中层次人才缺位,低层次人才占多数。背后重要原因是东莞人才政策以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的政策为主,对中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政策较为缺乏,普通本科生、研究生等无法享受相关政策优惠。中层次人才的缺位,使得许多以高层次人才为主导的项目缺乏中坚执行力量。
(二)人才面临广州、深圳的虹吸效应,又缺乏自给能力
身处广州、深圳之间,东莞在承接两地创新资源“外溢效应”的同时,也遭遇到广州和深圳产生的人才“虹吸效应”,许多优秀人才外流到广深两地。而比起一线城市,东莞本土大学力量相对薄弱,输送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均相对较弱,无法满足东莞创新驱动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加上东莞城市形象有待进一步提升,不利于留住人才。
(三)人才引进与产业需求不匹配
东莞的人才总量和高层次人才数量均远高于佛山,但人才带来的经济推动效果却不如佛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引进与产业需求不匹配。许多企业诉苦,转型方向容易确定,但合适人才却难找。尤其东莞正在向“先进制造业之都”迈进,与之相匹配的技能人才成为最大缺口。
建 议:
(一)重视中层次人才引进,打造合理的人才梯度
东莞在“双万”的新经济时代,产业升级需要大量的中层科研人员和技术人才,政府在人才引进政策应把重心向中层次人才倾斜,进一步完善引才政策,在各大城市疯抢高端人才时,实现“错位引才”,从而打造合理的人才梯度,创造良好的人才协同机制,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二)着眼于产业紧缺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
引进东莞产业紧缺的创新创业类高端人才,才能突破东莞产业转型提升及制约着自主创新的“瓶颈”。可围绕东莞产业需求,在政策、空间、环境上大力支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所和龙头企业研究机构,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培养锻造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和中坚人才,形成高端人才集聚效应。
(三)人才规划与产业规划一体化,促进“三链”融合
要加强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东莞需要在人才规划与产业规划实现一体化,确保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突破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所遇到的人才瓶颈;实行“人才、平台、项目”紧密联合,把创新创业园区打造为人才集聚的大平台、人才政策创新和服务创新的示范区;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以龙头企业为重点,针对行业发展、研发提升需求抱团进行人才集聚,实现人才引进、培育与产业需求紧密连接。
(四)服务人才成长“全生命周期”,打造优质人才生态
东莞人才政策注重引才,缺乏对人才成长的跟踪与服务。当前应该优化人才机制,对人才引进、培育、成长形成长期跟踪,做好全方位服务。可以成立专门人才服务部门或科室,把优质人才作为客户来服务,为人才量身打造创业、就业、金融、安居、医疗、子女教育等一体化服务,解决人才发挥才能的诉求,最大限度减少各类人才的后顾之忧,做到能引才、用好才,才能留住才,形成优质的人才生态。
市人社局
民盟市委会:
贵委在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改善东莞人才结构,充分释放人才红利的建议》收悉,对于有关建议意见,我局会同市工信局对我市现行人才政策、人才服务、人才保障、产业人才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和办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为着眼我市高质量发展需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我市努力在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引进培育各类人才,打造人才平台载体,提升人才服务机制等方面发力,为东莞在“双万”新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加快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
一、 构建多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政策体系
(一)实施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和省级以上人才计划配套服务政策,持续对焦高端人才引进。2021年12月,我市最新修订出台了《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实施办法》(东府办〔2021〕53号),对经认定或评定的特色人才给予最高1000万元购房补贴、最高每月6000元租房补贴、最高35万元生活补助,以及创业、医疗、社保、通关、居留和出入境、子女入学等全方位扶持。同时,为进一步扩大对省级以上人才计划入选者的吸引力,我市专门制定出台了《东莞市省级以上人才计划配套服务实施办法》(东府办〔2021〕54号),对在我市工作或创业的省级以上人才计划入选者,视情况给予最高1:2比例的配套资助,并参照《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实施办法》给予扶持。
(二)实施博士后人才政策,加大博士后人才招引力度。2021年11月,我市最新修订出台了《东莞市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东府办〔2021〕51号),对我市新设立的博士后工作平台给予最高120万元建站资助,对新进站博士后人才给予每年20万元进站资助,对特约研究员给予每年5万元资助,对在站博士后人才和特约研究员给予每次6000元或1.2万元学术交流补助,对主要家庭成员在境外居住的外籍或从留学博士中招收的博士后人才和特约研究员给予最高2万元探亲补助,对出站后在我市工作或创业的博士后人才分5年给予接收单位最高50 万元出站资助,并对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上级资助项目的给予1:1比例的配套资助。
(三)强力推出创新人才政策和本科生政策,全面涵括中层次人才、基础人才、技能人才。2022年4月,我市专门制定出台了《东莞市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暂行办法》(东人社发〔2022〕18号)和《东莞市本科生引进培养暂行办法》(东人社发〔2022〕17号),对我市用人单位新引进的本科以上学历、初级以上职称或技师以上资格等人才给予最高30万元综合补贴,对在我市工作期间取得本科以上学历、初级以上职称或技师以上资格的人才给予最高5万元能力提升培养资助,对来莞见习、实习或实训的本科、硕士、博士生给予每月1000元至3000元见习补贴(补贴期不超过3个月),并对我市成功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的单位给予50万元一次性建站资助。新出台的创新人才政策和本科生政策,是我市在“双万”新起点上,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升级打造的两项含金量高、创新性强、亮点纷呈的人才政策。面向全市各行各业、各类企业,最大限度地实现学历、职称、技能等各类人才全覆盖,在人才引进、培养等多个方面均提供扶持,推动海内外人才来莞发展、在莞成长。本科生政策的制定更是立足我市产业基础,突出响应市场需求,瞄准本科生群体定制专项政策,充分展现我市对本科生群体的重视和诚意,全力壮大我市本科生队伍,优化全市人力资源结构。
(四)落实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补贴政策,强化境外人才的激励措施。2021年5月,为落实上级有关工作要求,我市制定出台了《东莞市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认定及个人所得税财政补贴办法》(东财规〔2021〕1号),对港澳台居民、外籍人士、取得国外长期居留权的回国留学人员和海外华侨等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在我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已缴税额超过其按应纳税所得额15%计算的税额部分,由我市给予财政补贴,该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二、培育与产业相适应的技能人才队伍
(一)开展“项目制”技能培训。根据《东莞市“项目制”技能培训实施方案》,培训项目聚焦我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以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为导向,立足各镇街产业发展需要,由各镇街结合本地产业特色有针对性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市人社局正指导各镇街制定“项目制”技能培训方案,进一步优化培训项目设置、实施流程、项目跟进等,促使培训更有重点性、针对性,为镇街发展培养更多技能人才。2022年全市计划开展“项目制”技能培训6万人次。
(二)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以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支持企业与各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等单位合作,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等方式,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技术工人,培养期限一般为1-2年,每人每年的补贴标准为5000元—8500元。目前正准备组织开展2022年企业新型学徒制申报备案工作。
(三)实施技能领军人才认定评定和扶持政策。今年已出台《东莞市技能领军人才认定评定和扶持实施办法》,引进和培养一批技能精湛、具有工匠精神、能在行业发挥引领作用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建立健全具有东莞特色的高技能人才评价选拨、荣誉激励、扶持奖励机制,对标特色人才政策,提供资助力度大、针对性强的扶持措施。今年拟选树25名技能领军人才,获认定评定的技能领军人才享受系列扶持措施。
(四)实施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补贴政策。鼓励支持各行各业劳动者(全日制在校生、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已享受离退休或养老保险待遇人员除外),不分户籍,凭考取相关资格证书等规定条件,可申请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补贴。其中对纳入我市紧缺急需(工种)目录且高级(三级)以上资格的,补贴标准适当上浮30%。今年以来共为94382人次核拨补贴9943.61万元。
三、助力重点企业做好人才“引育留”工作
(一)开展“倍增计划”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提升资助。依据《东莞市“倍增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东工信〔2021〕174号)文件要求,采取资助奖励等方式,开展企业家素质提升资助、骨干人才素质提升资助,提升市级试点企业和协同倍增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2021 年,共资助 84 家“倍增计划”企业的173 名企业家、骨干人才自主参加国内高校培训,提升素质。
(二)开展市倍增企业骨干人才子女入读民办学校补助政策。下发《关于开展 2021 年东莞市“倍增计划”骨干人员子女入读民办中小学校补助申报工作的通知》。2021 年东莞市“倍增计划”骨干人员子女入读民办中小学校补助项目,对每个民办学校学位,一学年学费资助总金额不超过 8000 元,不足 8000 元的据实资助。2021 年共资助 118 家“倍增计划”企业的 587 名骨干人才,78 家协同倍增企业的 102 名骨干人才,合计资助 689名骨干人才。
(三)聚焦数字产业和重点产业,开展系列招才引智活动。一是开展“东莞名企名校行”品牌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形式,组织我市多家重点企事业单位面向全国多所重点高校开展硕博专场招聘会。二是利用我市10个国内人才工作站拓宽招才引智渠道、促进人才来莞发展。三是用好急需紧缺供求信息平台,线上发布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岗位,线下举办急需紧缺人才供需见面会,为用人单位招才引智提供路径。四是举办博士后沙龙等人才交流和项目对接活动,为企业技术攻坚和人才需求提供有力支撑。五是实施青年人才莞训计划。从改变知名高校师生对东莞的认知出发,通过东莞城市行、产业行、企业行的活动,加深师生对东莞的印象,后续通过开展实习招聘会、见习招聘会和校企洽谈会,开展来莞人才服务工作。六是开展创新人才地图项目。从我市战略新兴产业和优秀传统产业人才需求出发,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精准定位人才区域分布,学科专业分布,绘制产业人才社会地图和高校人才地图,构建产业人才池,为我市精准引才提供有力支撑。
四、围绕人才需求提升服务质量
2020年12月,为强化人才服务工作,我市专门制定出台了《东莞市优才卡管理暂行办法》(东府〔2020〕81号),为我市优才卡持卡人提供政务办理、安居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社会保险、医疗便利、商事登记、金融、交通、文体、旅游、通关、居留等多方面配套服务,营造人才来莞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为进一步优化人才服务的平台阵地,完善智慧人才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在市民服务中心政务大厅设置东莞市优才服务中心 ,为各类人才提供“一站式”、“一对一”协代办、人才项目对接、人才政策咨询等服务,将服务下沉到镇街(园区),打造市镇两级优才服务体系。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增强人才聚集“强磁场”,修订出台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人才经济贡献奖励政策、研发人才引进培养政策,进一步增强政策引力。
(二)大力开展“项目制”技能培训,继续落实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补贴政策,支持鼓励各行各业劳动者积极提升技能并享受培训补贴;组织开展2022年企业新型学徒制申报备案工作,指导做好新型学徒制培训,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三)打好招才引智“组合拳”,设立数字人才就业服务平台;设定新的标准、任务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10个国内人才工作站城市推广和招才引智等作用;升级绘制创新人才地图,补齐包括数字人才在内的人才图层;继续办好“博士后沙龙”“青年人才莞训计划”“东莞名企名校行”等品牌活动,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招引、人才服务支撑。
(四)打造“有温度”的人才服务,吸引更多的人才到东莞工作发展。铺开“政策直通车”服务,通过政策定制化宣讲等形式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加快人才奖补政策落实;搭建人才服务联动体系,将优才服务中心模式推广到各镇街(园区),今年推动10个镇街(园区)进行试点建设,打造市镇两级优才服务体系;开展人才志愿服务活动,有序铺开“人才志愿服务人才”工作,扩大“优才卡”服务覆盖面;举办“人才周末”等各项人才赋能成长和交友交流、项目对接活动。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贵委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