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随着经济发展、时代进步,城市品牌建设已从单向的形象宣传逐渐转为营造新型城市文化IP的时代。2022年1月5日,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开幕。肖亚非同志在《立足“双万”新起点 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 奋力谱写东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打造高品质文化IP”,这必将助推我市城市价值和城市认知度的提升,促进全市文化力、向心力的凝聚,助力我市高质量发展。

  市委、市政府早在2010年就启动了城市形象塑造和推广工程。随着《东莞城市形象总体规划工作方案(2011—2015年)》《东莞城市形象传播工作规划(2016—2020年)》以及《东莞城市形象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制定与实施,东莞的城市形象和美誉度得到全方位显著提升,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东莞城市形象要素分散、不够立体,地域文化辨识度不高。东莞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袁崇焕抗金、虎门销烟、东江纵队等重大历史事件;千角灯、麒麟舞、木鱼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舟趁景、七夕乞巧、横沥牛墟等生活习俗;盆菜、腊肠、冼沙鱼丸等传统美食……这些有着深厚底蕴的文化元素,加上“世界工厂”、“制造业名城”、篮球城市、花园城市、科学城、活力东莞等,需要有效整合,形成立体的、统一的东莞印象。

  二、文化内涵提炼不够,未能与经济成就有效融合。文化是城市的内核,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精神的指引,不管是元代的袁崇焕抗金、鸦片战争中的虎门销烟还是东莞人在改革开放经济大潮中的大展宏图,其内在驱动力是一致的,都来自东莞人民敢于抗争、勇于拼搏的创新、奋斗精神。

  三、既往的城市品牌创建工作中民间主体未充分参与。既往创建出来的文化品牌,政府与居民是“授”与“受”的关系。城市品牌的人群感知度不够,城市文化品牌未能与居民情感构建起高度链接,弱化了居民主动传播的热情。

  打造城市文化IP是各种要素资源整合的长久过程,需要政府、企业、文化界和居民的全体参与、联动发力。

建    议:
  一、深度挖掘:建议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从东莞文化发展脉络、重大历史事件、城市记忆、自然生态、经济格局以及未来发展定位等多维度出发、条分缕析对东莞的城市文化特征进行梳理整合,提炼出立体的、具有地域辨识度的、有时间连接性的、能反映东莞精神和城市特质的文化IP。

  二、激发创新:建议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城市文化IP和文创产业融合发展,为城市文化IP化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文创企业抓住打造城市文化IP的机遇,把握行业动态,形成一个有生命力的文创产业平台,将文创产业发展融入城市文化IP化进程中。

  三、公开遴选:建议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公开征选城市文化符号:通过面向市民广泛征集,集思广益,促进城市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加强城市文化IP与市民城市情感的高度链接,打造具有人群感知度的城市文化IP。

  四、鼓励创作:建议由市文联牵头,通过征集视频、图片、绘画作品等活动,发动文化工作者和广大市民立足于东莞本土文化,围绕“东莞精神”开展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艺术作品等多类型创作,从多角度讲好东莞故事,推动东莞城市文化IP的具象提炼与传播,提高东莞城市文化IP的群众认同与传播度。

  五、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开展城市形象宣传,在我市承办的各种大型活动中广泛渗透东莞文化IP,进一步扩大对我市的正面宣传,提升城市对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促进城市文化地标的重塑、城市文化内涵的丰富,提高东莞文化形象的知名度。

提案者: 民盟市委会
返回
顶部